中山医院心脏外科由我国著名医学家黄家驷教授创建于1947年,石美鑫、任长裕、蒋振斌等著名教授为历任科室负责人,是我国心血管外科的的创始基地之一,是国内首批硕、博士授予点,曾创造了二十余项“国内外第一”,如国内首例右位心移植,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David手术,经右胸肋间切口微创Bentall手术等,亚洲首例心肝肾移植,穿刺式二尖瓣腱索重建手术等。 心外科老一辈专家 中山医院心脏外科现为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专科医师及住院医师培训基地、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胸心外科临床质控中心、上海市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心脏瓣膜研究中心、上海市心脏瓣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卫生部心血管外科微创技术培训基地、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心外科医师培训基地。 在老一辈专家多年积累以及现任主任王春生教授的带领下,中山医院心外科目前已发展为国内专科综合排名前三、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STEM)排名前二、华东排名第一的中国最顶尖心脏外科中心。科室根据最具优势的专业特色设立 “心脏瓣膜外科”、“冠脉外科”、“晚期心脏病外科”、“大血管外科”、“微创心血管外科”及“体外生命支持亚专科”六个亚专科,形成了中山心外科的技术优势和医疗特色,心脏开放手术达到六千余台,四级手术占比达到95%,物理病床使用率129.7%。 现任科主任及心外科组织架构 主任:王春生 副主任:洪涛,丁文军,魏来,赖颢 心脏外科目前拥有三个普通病区,一个心外科专用监护病房,一个心脏特需病区、十间心血管专用手术室(包括一间全球最先进的复合手术室)。全科有在职医师/技62人,正高级职称者 10名,副高级职称者 16名,主治医师21名,住院医师 2名,医技13名。人才梯队结构合理,90%以上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科室承担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卫生部及上海市等各级科研项目,在包括NEJM、JACC、JACC Int、JTCVS、ATS、EJCTS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曾获中
查看欧洲杯买球官网 →(一)心脏瓣膜外科诊治
心脏瓣膜外科主任洪涛主任医师领衔的团队,在瓣膜外科诊治技术上全国一流、实力雄厚。中山医院是上海市心脏瓣膜研究中心,上海市瓣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室具备完善的瓣膜病术前术中检查技术,拥有一流的手术室和一流的监护病房及配套设施。近年来每年瓣膜手术达到近3000例,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最早研究、制造并使用人造生物瓣膜,1977年,开始由石美鑫教授牵头研发牛心包瓣、猪主动脉瓣和硬脑膜瓣等人造瓣膜并成功应用于临床,累计生产近1400枚生物瓣膜供本院和兄弟单位使用,并培养了一大批生物瓣研究人员。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二尖瓣环在心动周期中的非平面特性,并据此研制出新型软质人工二尖瓣环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近期和远期临床效果,使二尖瓣修复手术得到进一步发展,曾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复杂二尖瓣修复、主动脉瓣修复术及保留主动脉瓣的David手术等方面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对心功能Ⅳ级的重症瓣膜病患者,通过术前改善心功能、术中全面心功能监测、术后完善处理,手术死亡率大大降低,取得良好效果。2018年10月,心外科完成华东地区首例微创免缝合主动脉瓣置换术。此外,对于小主动脉瓣环的根部扩大治疗手术治疗也有较深入的研究。Commando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累及中心纤维体病变及需要行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环扩大的病例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2020年,科室近年来还创新性地采用改良Florida技术治疗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合并主动脉根部扩张患者,提高了主动脉瓣修复手术的成功率,避免了该类人群行瓣膜置换后需要长期抗栓治疗的困惑。
中山医院心脏外科常规开展David手术。
(二)冠脉外科诊治
冠脉外科主任丁文军主任医师领衔的团队,开展了所有类型的冠心病外科手术技术,包括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微创非体外下冠脉搭桥术、冠状动脉畸形纠治术、冠状动脉瘘缝闭术、缺血性二尖瓣返流成形术、心梗并发室间隔穿孔修补术、室壁瘤切除术、左室成形术以及国际上最先进的达芬奇机器人辅助搭桥手术等。已积累冠脉手术经验超万例,目前年冠脉手术量900余例,其中80%以上是各种复杂高危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控制在1.5%以内(美国STS数据库公布的搭桥死亡率2%左右),在国内综合性医院中名列前茅。中山医院心外科是全国最早开展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的单位之一(1998年),目前不停跳搭桥手术已经成为科室非常成熟的手术技术,80%以上的冠脉搭桥手术均通过该技术完成。在国内较早开始“全动脉化”冠脉搭桥手术,也是最早开始常规应用双侧乳内动脉作为桥血管的心脏中心。科室还是国内最早开展心梗后心衰患者搭桥术中联合应用骨髓干细胞移植研究的单位之一,相关研究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三)晚期心脏病外科诊治
晚期心脏病外科主任杨兆华副主任医师领衔的团队,自2000年5月至今已完成心脏/心肺移植术500余例,移植总量居全国前三位,达到国际大型心脏移植中心规模,为国家卫计委首批心脏移植准入单位及国家心脏移植培训基地,牵头完成中国心脏移植技术规范和准入制度的制定。开创性完成上海市首例心肺联合移植术、国内首例儿童心脏移植(12岁)、年龄最大心脏移植(77岁)、首例心脏再移植、亚洲首例心肝联合移植、心肝肾联合移植、首例右位心移植等。创新心脏保存技术,使供体心脏安全保存时限延长至8小时,突破了传统技术仅能安全保存4小时的限制,并创造安全保存10小时的纪录。对传统“解剖顺序”吻合技术进行改良,提出“生理顺序”吻合技术,使心脏吻合时间缩短20%,显著改善患者预后。研究成果获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常规开展体外膜肺氧合(ECMO)、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国产人工心脏植入术等心室辅助技术,救治一大批急性心肺功能衰竭患者。
中山医院第1例心脏移植患者(也是当时国内最低龄患者12岁)
心肺联合移植患者。
心脏移植团队获2008年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2021年中山医院王春生教授团队完成华东首例全国产心室辅助装置“中国火箭心”植入。
(四)大血管疾病诊疗
大血管外科主任赖颢主任医师领衔的团队,是目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大血管疾病诊疗中心之一,牵头制定国内首个主动脉疾病规范化诊疗指南。常规开展各类胸主动脉瘤(夹层)手术,包括Bentall术、David术、全主动脉弓人工血管替换术、胸降主动脉支架象鼻术、全胸腹主动脉(一期/分期)替换术以及主动脉杂交手术等。目前,每年完成急性主动脉夹层手术350余例,其他主动脉瘤手术400余例。建立了华东地区首个急性主动脉夹层绿色通道,急诊主动脉夹层手术已成为常规。根据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数据,中山医院心外科主动脉术后住院死亡率控制在1.54%,其中急性主动脉夹层手术住院死亡率低于5%,达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首次发现并报道遗传学主动脉疾病Loeys-Dietz综合征的致病基因及临床诊治要点。科室还是目前国内唯一有能力常规实施David-I术式进行急性主动脉夹层根部重建的大血管中心,该技术通过保留患者自体主动脉瓣,降低手术并发症、避免长期抗凝并发症,提高术后生存质量和远期生存率。应用David-I技术重建的急性夹层患者住院死亡率约8%,远低于国外报道(约20%),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该技术的成功应用获中山医院临床新技术应用推广奖三等奖。
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全弓置换术。
全胸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示意图来源文献)
(五) 微创心血管外科疾病诊疗
微创心血管外科主任魏来主任医师领衔的团队,是国内水平最高的微创心脏外科中心之一,尤其在微创心脏瓣膜手术的数量、质量、难度等方面均居国内领先地位。常规开展高龄高危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二尖瓣、肺动脉瓣置换术(TAVR、TMVR、PPVI)、胸腔镜辅助心脏瓣膜手术、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二尖瓣手术,并开展微创多瓣膜手术、微创再次瓣膜手术等高难度术式。是国内开展经心尖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最多、年龄最大、病情最重的单位之一。在微创冠脉手术方面,2000年在中国最早开展经左胸小切口微创冠脉搭桥手术(MIDCAB)以及内外科杂交手术。同年率先在中国开展第一例伊索机器人辅助微创冠脉搭桥术。2009年,使中山医院成为中国第二家开展达芬奇机器人辅助微创冠脉搭桥术的医院。2014年,科室成功开展亚洲及大洋洲地区第一例全机器人心脏不停跳缝线吻合冠脉搭桥术。此外,2005年,科室在中国最早开展胸腔镜微创房颤射频消融+左心耳切除术。2014年,科室在中国首次创新应用3D打印技术导航微创心脏手术,进一步提升手术安全性,被中央电视台详细报道,2015年,科室完成中国首例经心尖主动脉瓣“瓣中瓣”TAVI手术,2019年,科室完成了华东地区首例经心尖二尖瓣“瓣中瓣”植入术,亚洲首例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中国首例二尖瓣“环中瓣”植入术,2021年,心外科团队完成了世界首例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三瓣膜联合“瓣中瓣”植入术,国内首例右位心TAVI手术,国内首例经颈静脉三尖瓣植入术(中华胸心官微报道),亚洲首例穿刺式二尖瓣腱索重建手术(文汇报、新民晚报、上观、澎湃新闻等报道)。心脏外科主办的中国微创心脏大会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微创心血管外科年度盛会,并被国际最权威的微创心胸外科学术组织ISMICS接纳为亚洲官方合作培训机构。2017年成为国家微创心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微创手术相关成果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二等奖、中山医院临床新技术应用推广奖二等奖等奖项。
中山医院心外科在国内率先采用国产经心尖TAVI系统—J. Valve治疗主动脉瓣病变。
(六)生命支持亚专科
亚专科主任李欣主任医师是我国体外生命支持专业领域领军人物之一,目前担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分会常委等任职。作为执笔人之一参与制订《中国体外循环技术标准(2021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体外循环专业是国内最早建立的体外循环专业团队之一。早在1957年我院心外科先驱即参与研发国产体外循环装置实施我国最早的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目前,体外循环亚专科是华东地区最大的体外循环团队,每年高质量辅助完成临床体外循环心脏手术逾6000台。近年来在大血管手术脏器保护,微创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支持体系和以del Nido停搏液为创新点的心肌保护策略临床研究上获得突破,研究成果充分保障了临床心外科手术的安全实施。同时,体外循环亚专科还是国内最早开始ECMO技术的专业体外生命支持团队。作为医院ECMO治疗平台的核心组成,承担全院ECMO基础管理工作、各级ECMO技术培训与数据库管理。2006年首例ECMO至今,病例数逐年增多,临床质量持续改进。目前其应用范围已经覆盖了全院涉及呼吸与循环的全部相关专业。参与研发的国产ECMO装置和国产心室辅助装置已经进入临床试验。临床和学术影响力已经获得沪上乃至全国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