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肿瘤内科是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汤钊猷院士的领导下,于1968 年成立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医院肿瘤小组。1969年,正式成立了内、外科结合的中山医院肝肿瘤小组,并设病房。1978年,更名为中山医院肝癌研究室。1988年经卫生部批准成立更名为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隶属上海医科大学,下设肝肿瘤外科、肝胆肿瘤内科和实验室。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两校合并后2001年更名为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 1983年林芷英等在《中华肿瘤杂志》发表“原发性肝癌肝动脉栓塞治疗”。1986年杨秉辉等在《中华肿瘤杂志》发表了顺氯氨铂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随机对照研究,系国内第一个肝癌化疗的随机对照研究。1991年杨秉辉教授作为主要研究者承担的国家“八五攻关”课题《肝癌高危人群筛查方案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确定了肝癌早期发现的方案,并受卫生部委派编制了《肝癌筛查规范》,迄今仍然为国内外所采用。1989年杨秉辉、林芷英、陆继珍、叶胜龙等参与制定了卫生部医政司首个《原发性肝癌诊治规范》。自2000年开始肝癌的射频及微波消融治疗。2009年叶胜龙教授组织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肝癌学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制定了国内首个《原发性肝癌诊疗专家共识》,2011年、2017年、2019年和2021年叶胜龙、任正刚教授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制定了卫生部医政司和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2017年版和2019版和《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 经过近50年的发展和积累,肝胆肿瘤内科形成老中青结合、梯度合理、技术全面、团结稳定的人才队伍。肝胆肿瘤内科现有在职医生34名,其中教授/主任医师9名,副教授/副主任医生 6名,以及主治医师、住院医师 19 名;拥有博士学位者比例占80%。科内有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4名;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授课教授5名。多位教授在国际性、全国性重要学术机构中任职,包括国际肝癌协会(ILCA)、亚太原发性肝癌专家协会(APPLE)、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医药生物技术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精准医疗分会、基因治疗分会、中国免疫学会肿瘤免疫与基因治疗分会、上海市医学会肿瘤专科分会、肝病专科分会、上海市免疫学会、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肝癌专业委员会等。多位教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中担任编委。
查看欧洲杯买球官网 → 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人定期的筛查可以早期发现肝癌
主要内容:哪些是肝癌的高危人群?用什么办法筛查(AFP+超声)?多长时间筛查一次?早期肝癌的治疗效果如何?
肝脏有结节就是肝癌吗?
由于影像学技术如超声检查的普及,加上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健康体检已经普及到大多数的城镇人群。很多人在体检的时候发现了肝脏内有结节,担心是肝癌。其实,多数情况并不是肝癌,而是良性的病变。超声检查发现的肝脏内结节有多种原因,有部分是肿瘤样改变,而其中又有很大部分是良性肿瘤,只有少部分是恶性肿瘤。
肝脏内常见的结节是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许多人是体检的时候做超声检查发现的,多数表现为高回声的结节。一般彩色超声、CT或者核磁共振(MRI)都能够诊断。另一种常见的占位性病变是肝囊肿,单个或多发,超声检查很容易鉴别出液体性的囊肿。肝硬化患者如果做超声检查或CT检查会发现肝脏内有许多硬化结节,但这些结节的直径多数不超过2cm,MRI对鉴别硬化结节和肝癌结节最有帮助。
其他少见的良性肿瘤有肝腺瘤、局灶性结节样增生(FNH)等。主要根据增强的CT或者MRI做出诊断,确诊依靠病理诊断。鉴别困难者和有肝癌可能者,也可以考虑手术切除。
当然,发现肝脏有结节了,也要考虑肝癌的可能。肝癌的结节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通过彩色超声、CT和MRI的综合判断,结合既往有无肝硬化背景以甲胎蛋白(AFP)的升高情况,能够做出临床诊断,确诊率达90%。例如:肝癌在CT上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增强,到门脉期表现为更低密度,部分肿瘤可伴有门静脉癌栓、肝门部或腹腔淋巴结的肿大等。
临床上也会遇到影像学检查很难确定的非典型占位性病变,此时,就要根据病情做肝脏穿刺活检来确定诊断了。病理检查是确诊肝癌的金标准。
甲胎蛋白升高就是肝癌吗?
如果体检发现了甲胎蛋白(AFP)的增高,或者超声检查发现了肝脏的占位性病变,就要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途径确定肝癌的诊断。
如果发现了AFP的升高,特别是超过了400ng/ml,则首先要除外是否有肝细胞性肝癌的可能,必须要做超声检查和CT或者MRI等影像学检查。有肝炎和肝硬化背景的患者,即使AFP是阴性的,如果影像学检查(CT或者MRI)肝脏有符合肝癌典型特征的占位性病变,如CT中动态增强有显著的强化,门脉期为典型的低密度,也可以做出肝癌的临床诊断。经统计,确诊肝癌的患者中AFP阴性的约占30%。
如果AFP升高,但影像学检查没有发现肝癌,则需要鉴别AFP升高的原因。在此种情况下,有肝炎和肝硬化背景的患者首先要鉴别是否由于肝炎活动引起,可以同时检查AFP、肝功能和肝炎病毒复制情况。乙肝活动时HBV-DNA即乙肝病毒复制的拷贝数会明显升高,丙肝活动时对应的则是HCV-RNA数值。肝炎活动引起的AFP升高往往与谷丙转氨酶(ALT)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如果AFP持续升高,而肝功能是正常的,则很有可能是微小的肝癌引起的,只不过当前的影像学检查还没有发现,此时就需要采取更加具有肝脏特异性的检查手段(如普美显MRI等)或者密切随访。如果患者没有肝炎和肝硬化的背景,则需要排除妊娠、胚胎性肿瘤、生殖腺肿瘤、胃癌等其他原因引起AFP升高的可能。
---原文载于《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