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免疫科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风湿免疫科科室简介

科室动态

2021年10月 姜林娣主任荣获华夏医学科技奖

发布日期:2022-07-11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姜林娣教授领衔大动脉炎多学科协作团队在国际上首次系统揭示大动脉炎主动脉区域炎性纤维化的机制,并建立有效的靶向诊疗策略,多项创新成果实现了全面评估病情、提高疗效和改善预后。该项目在2021年10月30日被授予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大动脉炎被喻为“东方美女病”,中国为好发地区之一,但对其认识、尤其血管病变如何进展上非常不清晰,机制研究上一旦能够有所突破,势必改变疾病诊疗格局。姜林娣团队从患者外周血、血管组织、体外细胞培养等多层次抽丝剥茧地确定了主动脉区域炎性纤维化为大动脉炎发病与进展的核心机制之一,对推动临床诊疗进展具有深远影响。首先,国际上首次报道了IL-6作为该机制中关键的细胞因子在大动脉炎发病中发挥了致炎和致纤维化的双重作用,直接参与疾病活动度、疾病严重度评估和预测预后,靶向IL-6使重危型患者临床缓解率从30~50%提高到77.8%,血管结构也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善,保留了欧洲杯买球官网的脏器功能,德国图宾根大学附属医院B. Hellmich教授在风湿病学著名的特邀述评杂志Curr Rheumatol Rep.2020上评价“这是一种有效帮助大动脉炎患者糖皮质激素减停的治疗方法”;其次,国际上首次在体外实验中,发现传统免疫抑制剂来氟米特除控制炎症、减轻免疫反应外,还具有选择性抑制在大动脉炎血管壁浸润的M2型(促纤维化)巨噬细胞极化的新作用,自2015年起基于ECTA队列,启动来氟米特治疗大动脉炎的真实世界研究,明确了来氟米特不劣于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的疗效,且在环磷酰胺治疗无效的患者中,来氟米特诱导临床缓解率可达73%;第三,兼顾血管炎症和结构改变的血管影像学对指导大动脉炎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测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12年起与中山医院放射诊断科、核医学科、超声诊断科合作,率先在国际上应用核磁共振“黑血”技术建立大动脉炎血管病变半定量体系,综合血管壁厚度、狭窄度和炎症等信息实现了血管病变的量化评估,MRA已被2018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大动脉炎管理指南中推荐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此外,还在国际上率先应用PET-CT、超声造影实现对血管炎症更为精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2018年靶向主动脉区域炎性纤维化诊疗体系完整形成,姜林娣团队发布国内首部《中国大动脉炎性肾动脉炎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2019年),2年后又推出《中国大动脉炎相关高血压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2021年),向全国推广,已在全国20余个省市36家三级甲等医院开展。该诊疗体系明确了大动脉炎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的重点指标,显著提升大动脉炎全面评估的准确性,提高大动脉炎疾病活动度和疾病严重度的评估效力,为精准诊疗和慢病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指导个体化干预的实施,早期发现重型患者,为加强多学科协作提供科学客观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