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

研究所

复旦大学核医学研究所

发布日期:2016-12-09

一、历史背景

复旦大学核医学研究所(原上海医科大学核医学研究所)成立于19795月。该研究所的建立是在1958年中山医院成立的同位素实验室基础之上扩展而成。中山医院是国内最早开展核医学临床应用和研究的单位,为我国核医学临床工作的开展及人才培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历任所长冯光教授、赵惠扬教授、林祥通教授、陈绍亮教授,现任所长石洪成教授。

二、目前的工作状况

经过30余年的发展,复旦大学核医学研究所目前已成为集临床、教学、科研和培训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所。现拥有先进的PET/CT 2台、配有16排诊断CTSPECT/CT成像系统1台、三探头的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仪(SPECT1台、乳腺专用伽马相机(BSGI1台;以及中能医用回旋加速器1台及PET药物自动化合成热室及模块7台、还拥有其他各种实验设备等。

核医学研究所的主要学科优势与特色如下:

1.融合影像技术诊断:融合影像技术是目前国际上最为先进的影像检查技术,主要包括PET/CTSPECT/CTPET/MRI等。通过核医学的功能影像与CT或者是MRI的解剖影像相融合,实现单纯核医学与CT或者是MRI各自独立使用时均无法是实现的功能,实现“1+12”的功能。融合影像技术在肿瘤早期诊断、疗效评价放疗靶区勾画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我们每年完成二万余例的病人检查,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SPECT/CT的临床应用获上海市卫计委资助的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2.放射性核素的靶向治疗:具有9张病床的特殊病房,治疗项目包括放射性碘-131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放射性碘-131标记的单克隆抗体治疗肝癌转移灶,肿瘤骨转移的放射性药物治疗等。

3.心血管核医学:广泛开展了心肌血流灌注显像,并对其方法学、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全面探索,在国内率先将衰减校正技术、门控技术和定量分析作为临床常规。在国内率先进行了脂肪酸心肌代谢显像的研究。目前的工作主要重点为:①心肌18F-FDG糖代谢PET/CT显像研究;②心肌活力检测;③冲击波疗效的心肌显像方法的评价。

4. 放射性药物的临床试验研究:为国家临床药理试验基地。承担了多项相关药物的临床前及临床试验研究,以及医疗器械的临床验证。目前在研的项目为Ra-223用于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

5.放射性药物的研发:研究所自2008年开始从国际、国内知名医院及研究机构招募了4名放射性药物相关专业的临床药物合成及研究人员,已初步构建了放射性药物研发团队。

核医学研究所在核医学影像研究、核素治疗、放射性药物研发等以及相关的基础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有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研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1项,上海市科委项目3项,上海市卫计委项目3项,还有多项复旦大学及中山医院科研课题。获得多个省部级科研进步奖项,先后发表SCI论文、核心期刊论文100多篇,与其他科研机构合作取得多项药物研究成果。

三、人员构成

核医学研究所拥共有21人,其中教授1 人,副教授 2人。博士生导师1 名,硕士生导师1 名。具有博士学位者4人,具有硕士学位者7人;专职研究人员3名,其中副研究员1名;其中5人为留学回国人员。

核医学研究所所长石洪成教授担任多个学术任职,包括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常委、肿瘤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常委,上海市核医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还兼任中华核医学杂志等多部杂志编委。核医学研究还包括复旦大学关键岗位引进人才1人,上海市浦江人才1人以及上海市卫计委新优青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