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背景
中山医院早在五十年代后期在国内首先建立隶属于普通外科的血管外科组。1979年卫生部批准在上海中山医院成立全国第一个血管外科研究室,冯友贤教授、吴肇光教授和王玉琦教授先后担任研究室主任。1988年血管外科正式成立,成为全国最早独立于普外科的血管外科专科,1999年经卫生部批准,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正式成立,成为国内第一个专业血管外科研究所,首任所长王玉琦教授,副所长符伟国教授。现任所长符伟国教授,副所长郭大乔主任医师,顾问:王玉琦教授。
二、目前的工作情况
血管外科研究所是国内最大的集医、教、研于一体的血管疾病诊治中心之一。
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血管疾病诊治中心之一,血管外科承担着繁重的医疗任务包括全国各地及港澳台以及外宾、高干、和院内外的医疗及会诊任务。每年门诊量逾30000人次。住院额定床位40张,每年收住院病人逾2500人次,每年手术例数约2400人次,所开展的专科手术种类和数量上皆在国内名列前茅。2000年以后我们大力发展腔内血管外科,在国内最早建立腔内血管复合手术室,目前腔内血管外科手术所占比例超过70%,近年来还开展了多项新的腔内血管外科手术,是亚洲最大的腔内血管外科中心之一。
血管外科研究所一直承担复旦大学研究生院、中山临床医学院的授课和临床教学工作。先后培养超过100名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并且成为国内首个血管外科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已经出站博士后2名。同时研究所还承担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师学习任务,目前国内半数以上的血管外科骨干都出自这里,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也因此被视作“中国血管外科医生的摇篮”。自2008年起我们与北京301医院和安贞医院血管外科每年共同主办中国血管论坛暨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血管外科疾病的治疗进展”,国内首创专家授课和卫星同步转播手术演示的模式,反响热烈,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腔内血管外科培训和交流的平台。
科研工作方面,血管外科研究所紧紧围绕血管疾病科研平台建设和学术梯队的培育,鼓励基金申请、成果申报,增加SCI论文数量及质量。科研管理工作继续执行以教授为核心的科研队伍建设和以课题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强调科研创新和工作绩效相结合,临床和基础相结合,不断发掘新的学科增长点;强调建立和发展广泛的国内外的科研合作和交流;重视临床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研究所现已形成多个主要的研究方向:主动脉扩张性疾病腔内治疗的完善与优化;新型血管移植物和腔内血管外科器具的研制应用;颈动脉斑块性质研究和外科治疗;血管内膜增生性再狭窄机理和防治的研究;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肢体缺血性疾病;组织工程血管网络的构建;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等等。目前全所在研各级科研项目15项,经费逾700万,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卫计委临床重点项目1项。10余年来发表各类学术论文逾300篇,发表在国内权威及核心杂志逾200篇,其中SCI收录的论文近40篇,包括Circulation和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等行业顶级杂志。近年来符伟国教授领衔的有关复杂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方案优化的研究先后获得华夏医疗科技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和上海市医学科技一等奖。
三、人员构成
研究所成员包括王玉琦、符伟国、郭大乔、董智慧、徐欣、陈斌、蒋俊豪、杨珏、史振宇、竺挺、石赟、王利新、唐骁、李炜淼、岳嘉宁和黄岚。其中,符伟国教授任所长(现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郭大乔主任医师任副所长,兼任血管外科实验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