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背景
“上海市肝病研究所”于2014年3月2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挂牌成立。研究所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南院(原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中心)和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为建设基础,整合复旦大学在肝病领域的临床和科研力量,依托上海、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形成基础和临床学科交叉的科技创新和转化医学平台,重点研究病毒性肝炎、脂肪肝和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和药物性肝病、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以及肝癌等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健康重要肝脏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防治。相应成立五个临床和基础相结合的创新型实验室;五个相关的技术平台(生物样本库、影像诊断、循证医学、病理学和组学),紧密结合国家需求和国际前沿创新,探讨上述重要肝脏疾患防治中的关键问题。加快人才培养速度和高度,培养或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逐步建成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公共平台。能承担国家在肝病防治领域的重大任务及国际合作项目,连续发表高质量、高影响因子论文,能产生引领肝病临床诊治方向的成果,在国际肝脏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中有一定影响。最终成为亚太领先、国际一流的肝病研究所。
二、目前的工作情况
上海市肝病研究所依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在治疗、研究肝病方面的优势,以创新为基础、临床需求为导向、转化医学为核心,根据国际肝病发展趋势,结合我国人群肝病特点和国家需求,以及复旦大学在本领域积累的优势,重点研究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健康重要肝脏疾病的分子机制和临床防治,组织开展大规模、多中心、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探索肝病防治新方法和新策略。针对临床发现的问题,开展以解决临床问题为核心的基础研究,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构建肝病防治及科学研究的高地,参与国际竞争,最终提高我国慢性肝病防治的整体水平。各方向的工作重点介绍如下:
1、病毒性肝炎防治
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对现有的指南、共识进行优化,将取得的成果通过我们将搭建协同研究网络,组织开展大规模、多中心、高质量的临床验证,同时探索清除慢性(乙型、丙型)肝炎病毒的新方法和新策略;针对乙肝疫苗对部分母婴传播存在的免疫逃逸问题,开展相应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包括临床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及防治策略进行协作研究
2、脂肪肝和代谢性疾病
建立上海地区人群脂肪肝和相关代谢性疾病的人群随访队列和数据库;研究肝脏在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探讨基于肝-肠对话的防治脂肪肝及代谢性疾病的新方法;基础研究重点脂肪肝发病机制及其在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代谢综合征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3、自身免疫性肝病和药物性肝病
依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网络中心,建立自身免疫性肝病和药物性肝病的临床报告平台及相应组织标本库;筛选药物性肝病的敏感基因,希望能从基因层面预测药物性肝病的发生,从而预防其发生。
4、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综合建立一个肝纤维化无创诊断和分期的体系,以肝穿刺病理为金标准,评估其对肝纤维化分级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ROC曲线等。将基础研究结果转化到临床,用分子靶向影像学取代肝活检无创评估肝纤维化。牵头开展多中心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预防及治疗的临床研究包括全国多中心肝硬化急性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现状调查,前瞻性的再评估目前状况下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治疗情况及相关预后因素;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处理流程评估的临床研究,通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评估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处理流程。
5、肝癌
针对肝癌目前临床的主要问题,我们根据前期的工作基础,加快肝癌早期诊断试剂盒的研发及临床验证;在原有临床研究工作基础上,以提高现有肝癌治疗方法的疗效为突破点,寻找联合治疗最佳模式,着力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毒副反应。同时基于以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为核心的综合研究得出的基础研究成果,引入转化医学概念,通过临床前瞻性、大规模、多中心验证对肝癌患者进行分子分型,指导肝癌转移复发预测和个体化防治。
三 、人员构成
所长:樊嘉
常务副所长:沈锡中
副所长:周俭、张文宏
学术委员会主任:闻玉梅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吉耀 翁心华
实验室
1、病毒性肝炎实验室
主任: 张继民
2、脂肪肝和代谢性疾病实验室
主任:吴健
3、自身免疫性肝病和药物性肝病实验室
主任: 张顺财
4、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实验室
主任:董玲
5、肝癌实验室
主任:任正刚
临床研究技术平台
1、组织样本库平台
主任: 王向东
2、临床流行病和循证医学平台
主任: 陈世耀
3、肝病影像诊断平台
主任: 曾蒙苏
4、肝病病理学诊断平台
主任: 纪元
5、组学平台
主任:陆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