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

研究所

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

发布日期:2016-12-09

一、历史背景

为了整合影像诊断各部门,提升综合实力,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于200112月正式挂牌成立,上级主管部门为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挂靠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研究所实体部门包括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5个临床科室:放射诊断科、介入治疗科、超声诊断科、核医学科和心脏超声科。王小林教授任研究所所长。首任所长为我国著名放射学家周康荣教授。

二、目前的工作情况

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拥有国际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能很好的满足临床工作和科研需要。大型医疗设备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放射诊断科拥有DR 12台;CT 9台,其中包括:640CT、双源CT 等顶级机型;MRI 8台,其中包括多台3.0T机器。介入治疗科拥有DSA5台,其中包括3台大平板DSA机,1台大CDSA机,另外还拥有专门用于介入引导穿刺的黑白超声诊断仪和超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各1台、用于肿瘤消融治疗的微波消融机1台。超声诊断科拥有超声诊断仪38台,其中2台专门用于介入诊疗。核医学科拥有PET-CT 2台、SPECT-16CT3探头SPECT和甲状腺功能测定仪各1台。心脏超声科现有多功能彩色心脏超声检查仪10台,床旁便携式心脏超声检查仪2台。每年诊治病例数达70余万人次。影像实验室拥有多台用于基础研究的设备,包括三维活体荧光成像仪等。

历年来,本学科获得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获奖级别和次数在国内该领域首屈一指,包括: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另外,还获得全国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2001年,本学科所属的“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被评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211工程重点学科,复旦大学“985”重点建设学科;2007年再次被评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2012年获得上海市卫生计生委“重中之重”临床重点学科建设支撑,2014年获得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专科建设资助。近3年发表SCI论文100余篇。

研究所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已经确立了四大主要临床和科研的体系和方向:(1)以肝癌、小肝癌为核心的肿瘤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体系,包括其他脏器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2)心血管疾病的无创性影像诊断及微创介入治疗;(3)早期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影像诊断和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介入治疗;(4)器官移植术前后影像学评价和术后血管、胆道并发症的介入治疗干预。研究所在国内的综合技术实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其中肝癌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部分项目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作为影像医学专业的研究机构,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每年独立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作为上海市科委领导下的研究型机构,挂靠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为广大上海地区乃至华东地区的影像学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科研工作、学术交流的平台,今后我们将致力于立足上海,面向世界的理念,加强和复旦大学及其他高校以及各级医院相关科室的联系,为今后影像学的科研、临床和教学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人员构成

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现任所长为王小林教授,研究所下设理事会、监事会、学术委员会和所长办公室,法人代表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教授担任。截至2014年,本学科医师队伍共113人,高级职称45名(40%),中级52名(46%),初级16名(14%),其中博士学位43名(38%)、硕士学位42名(37%)。目前有博士研究生导师8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3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