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科室、各位专家:
根据科技部、中组部、人社部《欧洲杯滚球平台:做好2018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暨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推荐选拔工作的通知》(国科办政〔2018〕53号)要求,我校启动2018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暨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申报推荐工作。现将具体工作要求通知如下。
一、推荐条件
(一)基本推荐条件
申报人应具备爱国奉献的高尚品德,坚持科学精神,严守学术道德和职业操守。
1.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应具备以下条件。
——研究方向符合科技前沿发展趋势或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73年8月31日(含)以后出生),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
——已取得高水平创新性成果,在所在行业或领域业绩突出,具有较大的创新发展潜力,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一线从事研究开发工作。
——具有较强的科研领军才能和团队组织管理能力。
从海外引进的,须回国工作2年以上(2016年8月31日(含)前回国,以正式工作协议或合同为准)。
2.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应具备以下条件。
——团队研究方向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需求。
——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工程、重点研发任务,有明确的研发目标和发展规划。
——团队创新业绩突出,研发水平居行业或领域前列,并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
——团队结构稳定、合理,核心成员一般不少于5人、不超过15人,可跨单位协作。
——团队负责人年龄不超过50周岁(1968年8月31日(含)以后出生),并同时符合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其他基本条件。
(二)推荐注意事项
1.坚持好中选优,确保推荐质量。严格选才标准,把推荐对象的家国情怀、理想信念、科学精神、为民服务等摆在突出位置,将推荐人选的科研诚信、品德、能力、业绩和发展潜力,作为人才遴选的主要条件,切实把好推荐质量关,确保申报信息真实,推荐对象具有较强竞争力。
2. 加强人才、项目和基地有机结合。人选优先从重大研发项目,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中推荐产生;已列入部门、地方人才计划的人选可优先推荐,形成有效的人才梯队和共同支持的工作格局。
3. 坚持向科研一线和企业科技人才倾斜。服务打好“三大攻坚战”,重点支持在科研一线潜心研究的科技人才,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法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不参加申报。
4. 已入选推进计划的和连续申报2次未入选的,本年度不再申报。同一申报对象只能通过一个渠道推荐申报推进计划1个类别项目。
5. 国家“万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资助期结束后,可以申报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不占用人单位推荐名额(但是任占用推荐单位包括学校、教育部、市科委的推荐名额)。已在中国大陆工作一年以上的台港澳地区专家和取得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的外籍专家,可以申报国家“万人计划”。
6.根据国家“万人计划”总体工作安排,科技部设立“万人计划”评审平台,从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中推荐产生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建议人选。
二、推荐渠道
1.按照教育部、科技部的通知,学校将组织专家对各单位推荐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候选人评审后,择优向各主管部门(科技部、教育部、市科委)推荐。
学校可直报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项;另可通过教育部与市科委渠道推荐上报科技部,推荐额度目前尚未下达,去年为个位数。
2. 除学校上述的推荐渠道外,各位拰申报个人或团队也可积极与有推荐名额的相关联合会、协会、学会进行联系,争取各渠道的推荐名额。如已通过其他渠道获得推荐的,请务必及时告知我处。
三、工作安排及材料要求
1. 推荐名额:各单位最多可推荐“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候选人1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项(资助期结束的国家“万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不占院系所及附属医院推荐名额,但需在学校层面该类项目内进行排序,届时校人才办和科研院将根据校内申报人数及今年推荐部门(包括教育部、市科委)给学校的名额决定该类申报者是否参加校内遴选,建议做好参加校内遴选的准备。)无合适候选人或团队可不推荐。学校可向外推荐的名额较少,请各单位根据对候选人或团队水平严格把关。
2. 院内推荐及申报材料要求
(1)我院拟申报者请8月15日周三上午9点前将申报推荐表(见附件)一式一份负责人签字后送我院科研处,电子版发送科研处邮箱keyanke@zs-hospital.sh.cn。
(2)如超过申报限额,我院将组织专家评审,择优上报复旦大学。
(3)本计划要求较高,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我院从未有人入选;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只有周俭团队入选;请各位专家和各团队参考。
四、科技部通知原文
科技部通知已发布在网上,网址如下:http://www.most.gov.cn/mostinfo/xinxifenlei/fgzc/gfxwj/gfxwj2018/201808/t20180803_141055.htm。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科研处
2018年8月13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