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任院长

历任院长

第六任院长 林兆耆

发布日期:2023-08-29

20150515115117_2224.jpg

第六任院长 林兆耆

   1907~1992年。是我国著名的内科专家,对我国消化系统疾病专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1931年6月,他从中大医学院毕业,学业成绩名列前茅,即受聘任上海中国红十字总医院助理住院医师,第二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助理住院医师。1933年8月,考取中英庚颖奖学金赴英国留学,先在利物浦大学热带病及卫生学院学习半年,取得毕业证书。以后又在伦敦各教学医院实习、进修,曾师承赫斯特教授,学成后,于1936年11月回国,应聘为上海医学院内科学讲师。翌年8月晋升为副教授。1945年晋升为内科教授。自1945年以后,历任上海中山医院和上海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后更名内科学院、华山医院)内科系主任、副院长、院长,上海医学院(后更名上海第一医学院)内科系主任和医疗系主任。
   他对医疗业务精益求精,对病人认真负责。即使工作再繁忙,也坚持早晨阅读医学书刊。他十分重视第一手材料和基本功的作用。在四十年代担任教授和主任职务时,仍参加乙状结肠镜检查门诊,并亲自操作。
   他早年从事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研究,在医学院毕业后的第二年,即发表过《一例伤寒患者的霍乱弧菌菌血症》的报告,他从骨髓涂片检查黑热病小体的方法中得到启发,于1940年首创用骨髓培养法诊断伤寒、副伤寒、葡萄球菌败血症及其他全身性细菌感染,并对伤寒、副伤寒中的胆汁、骨髓、血液、粪、尿等培养及肥达氏反应进行比较研究。1940年至1948年先后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发表了六篇具有指导意义的论文,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当时英国柳叶刀(Lancet)医学杂志曾转载其论文摘要,并发表编辑部述评,评价甚高。在同一时期,他还对回归热的抗菌治疗、炭疽杆菌脑膜炎、中华分支睾吸虫病、氨苯磺胺之临床应用、消化性溃疡以及多发性胃平滑肌肉瘤等发表过研究报告。1941年4月他还在美国神经和精神病学纪事 (Archires of Neurology and psychiatry)杂志上发表《发热病中之出血性灰白质炎》一文。新中国成立后,他又着手研究血吸虫病、胃癌和肝癌等疾病,曾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过《日本血吸虫病之临床及诊断特征》,《日本血吸虫病之临床观察》及《消化病学之最近发展》等文章。1954年曾参加中国医学代表团出席苏联地方病学术会议。1961年发表了《895例胃癌的临床分析》一文。从1959年起他组织本学院各医院和中国科学院在沪的有关研究所,最先对原发性肝癌进行研究,发表了《原发性肝癌207例的临床观察》的论文,并参加了1962年7月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八届国际肿瘤会议,为尔后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医院肝癌研究的进展奠定了基础。
   林老主编的《实用内科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大型内科综合性参考书。1964年出版的《内科学》,也是由他主编,这是国内十多位著名教授共同参与编写和评阅的我国第一本高等医学院校教科书。在六十年初,他还主编过全国大型辞书《辞海》医学部分的内科学部分。从1964年至1965年,他创办并主编过《消化疾病文摘》期刊。从四十年代初期起,他历任《中华医学杂志》的编委和常务编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