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影像检查是疾病诊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但并不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筛查、诊断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检查的适应证。一般而言,到核医学科就诊者均已经过临床科室诊疗后才开具检查申请。 PET/CT和PET/MRI检查的特点是检查流程涉及的环节多、过程复杂、患者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停留时间长、与工作人员接触的频次多等。如果是新型冠状病毒携带者,检查过程中导致工作人员感染的概率比较高。因此,在PET检查的全流程中防御的重点是要识别出具有病毒感染风险者,在检查过程中对其实施严格管理,将工作人员和其他受检者发生感染的概率降到最低。
在医院整体防御的框架下,医院感染科专家到核医学科PET分子影像中心现场评估后,给出了新冠肺炎防控期间PET检查过程中防护的指导性意见。基于此,根据PET检查流程(依次为:注射前候诊、预约和接诊、病史采集、注射显像剂、注射后候诊、PET/CT或PET/MRI图像采集、采集后等待、患者离开),由检查流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专业人员共同分析和讨论后,梳理出PET检查流程中需要重点防御的岗位和场所,包括接诊岗位、问诊医生岗位、注射岗位和技术人员操作岗位以及注射前候诊区、注射后休息室和接受患者检查的设备机房等,针对这些岗位所涉及人员和区域特点,参考相关文献,制定了我院核医学科PET检查防护方案(2020 v.1)并刊登在《中国临床医学》杂志上。随着新冠肺炎防控形势的变化,核医学科将进行持续的更新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