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外科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科室简介

医教研工作

支气管胸膜瘘的诊治

发布日期:2023-04-27

支气管胸膜瘘(bronchopleural fistula, BPF)是指胸膜腔和支气管树相通,它是肺切除术后一种严重并发症,发病率为1%~4%;但是死亡率较高,约为16%~72%。

根据Varoli 提出的支气管胸膜瘘分类标准:早期瘘(术后1~7天);中期瘘(术后8~30天);晚期瘘(术后30天以后)。早期BPF主要表现为术后突发性呼吸困难、皮下气肿、咳出胸水、胸管明显漏气、严重者可伴有气管和纵隔的明显偏移。其发生主要原因为支气管残端裂开,和手术缝合因素密切相关。如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一般建议再次开胸,缝合支气管残端。中晚期BPF主要原因为残端感染、愈合不良。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白细胞升高、咳嗽伴脓痰、胸管持续漏气,严重者伴有咯血、脓胸及液气胸。

目前对于中晚期BPF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及支气管镜下微创治疗。保守治疗主要是指全身抗感染治疗、胸腔闭式引流,必要时给予胸腔冲洗。该治疗方法治疗时间长,且治愈率较低。根据患者瘘口大小及胸腔感染程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对于瘘口较小(<5mm),胸腔感染较轻的患者可以选择气管镜下微创治疗。本研究中心参考国外经验,早在2001年葛棣教授就开展肺切除术后BPF患者进行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全身麻醉后经气管插管置入纤维支气管镜,仔细观察瘘口情况,然后经气管镜操作孔置入内镜注射器(Olympus 公司),在气管镜直视引导下将注射器针头插入瘘口周围粘膜下,注入0.5ml硬化剂。每个瘘口周围注射6~8个点(图1)。治疗过程中某些患者需多次注射(1~6次),治愈率达60%。2006年该技术获得中山医院新技术“三等奖”。

2010年开始,在葛棣教授的带领下,科室又尝试纤维支气管镜下“三明治”法治疗支气管胸膜瘘该方法为在硬化剂注射的基础上,增加两个步骤:硬化剂注射后,我们首先利用内镜注射器在瘘口周围支气管粘膜表面滴注1%硝酸银烧灼粘膜变灰白;然后于瘘口表面滴注1%硝酸银和20%白蛋白等比例混合的悬浊液,封闭瘘口(图2)。目前该技术已在多名患者中进行尝试,瘘口治愈率达80%,该技术获得中山医院2014年临床新技术认证。

1.jpg

图1 纤维支气管镜下硬化剂注射

2.jpg

图2 纤维支气管镜下“三明治”法治疗支气管胸膜瘘

对于瘘口较大(>5mm)的患者,我们选择手术治疗。根据患者胸腔感染严重程度选择一期或二期手术。一期手术为脓腔清创,瘘口修补,肌皮瓣转移空腔填塞手术;二期手术为先行脓胸开窗引流手术,清创换药,待瘘口闭合,脓腔肉芽新鲜后再行肌皮瓣转移填塞空腔填塞手术。常用来转移的肌皮瓣包括:胸大肌、背阔肌、前锯肌、腹直肌等(图3)。

3.jpg

图3 支气管胸膜瘘的开窗引流及肌皮瓣转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