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是1952年由我国现代麻醉学奠基人之一、一代宗师、著名的临床药理学家和临床麻醉学家吴珏教授创建的临床二级学科,是我国麻醉学科的发源地之一。七十年来,在吴珏、肖常思、蒋豪、薛张纲、仓静、缪长虹教授的带领下,已发展为涵盖临床麻醉、重症监护及疼痛诊疗等多领域的现代化科室,2010年获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18年获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强主体”项目,2020年获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2020年牵头获得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2021年建立了上海市麻醉学科首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围手术期应激与保护重点实验室”。 科室现有各类人员171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6人,研究员2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0人,主治医师42人,住院医师60人,主管技师1人,主管护师4人,护师17人,护士19人。2021年,科室完成麻醉总量超过15万例,其中包括心脏手术6076例、肝移植156例、肾移植89例、心脏移植35例、无痛胃肠镜检查8.9万余例、支气管镜诊疗1300余例;2021年,科室完成术前评估门诊3.9万余例、疼痛门诊8200余人次、疼痛手术200余例、并完成1600余例住院和门诊患者的静脉输液港(PORT)植入手术。 科室内除常规设备外,还拥有ECMO(体外膜肺氧合)、磁敏免疫分析仪、CATS自体血回输机、血栓弹力图分析仪、连续心排量监测仪、组织氧饱和度监测仪、BIS、AEP等麻醉深度监测仪、血气电解质分析仪、血红蛋白监测仪、肌松监测仪、超声心动图(TEE)、便携式超声诊断仪、纤维支气管镜、各种可视插管设备及各类保温、抗栓设备,为高质量完成手术麻醉、保证患者安全、减少围术期并发症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中山麻醉科还是全国麻醉学继续教育基地、卫生部第一批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上海市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级成人教育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全国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以及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培养点。截至2021年,科室共培养研究生21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71人,硕士研究生143人;共招录培养140余名规范化培训基地住院医生;每年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2-4次,其他各类学习班5-6次,年累计学员超200人次,年累计授课200余课时;每年培养麻醉进修医生50余人,许多麻醉进修医生已成长为全国各大医院的麻醉骨干乃至学科带头人。 一代代的中山麻醉人凝心聚力、团结奋进,本着“以人为本、临床为魂、教书育
查看欧洲杯买球官网 →一、辉煌历史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是由我国现代麻醉学奠基人、著名临床药理学家和临床麻醉学家吴珏教授于1951年创建的,是我国麻醉学科的发源地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麻醉学范畴不断扩展,麻醉科队伍不断壮大,形成了以临床麻醉、围手术期管理和疼痛治疗为特色的临床二级学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在中国和世界麻醉学界均享有较高的声誉。
1947年,吴珏在国家公费留学考试中成绩优秀,被派赴美国威斯康新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师从世界著名麻醉学家Ralph M. Waters教授,专修临床麻醉,学成后在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附属盐湖城医院任麻醉科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他拒绝美国盐湖城方面的高薪聘请,冲破重重阻碍,在1950年10月,携带一批麻醉器材返回祖国。回国之后,吴珏教授在上海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独立的麻醉科,并担任麻醉科主任。1952年,在吴珏教授的倡导下,确立了麻醉由专业医师主持的体制,并开始有计划地培养麻醉专业人员。1954 年,吴珏教授编著了我国第一本中文麻醉学专著《临床麻醉学》,并正式成立了上海第一医学院麻醉教研室,任教研室主任。1958年,吴珏教授成为我国第一位麻醉学教授。他着眼于全中国麻醉学科的发展,通过言传身教,潜心培养麻醉医师,造就了大批麻醉界骨干人才,中山医院麻醉科也由此发展壮大。
吴珏教授 (1912-2008)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中山麻醉科的围手术期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20世纪50年代,在国内首创静吸复合全麻、支气管内麻醉、硬膜外阻滞和连续硬膜外阻滞等技术,广泛开展静脉穿刺,使中心静脉穿刺技术得到完善。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展体外循环和低温麻醉,探索术中重要脏器的保护问题。1970年,常规采用自制的套管针进行动、静脉穿刺,用于监测有创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并进一步开展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心输出量和呼吸功能监测。20世纪80年代起,蒋豪教授率先开展控制性降压、静脉营养导管的放置和维护及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技术等研究。1986年,中山麻醉科为一位全小肠切除术的女性患者放置静脉营养导管并长期留置,该患者术后存活30年,并生育了一个健康女儿,这在全国绝无仅有。20世纪90年代开始,麻醉科对节约用血技术进行大胆尝试和深入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提出急性非等容血液稀释的概念,既降低手术中的用血量,又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1992年,开设疼痛门诊,治疗各种疾病引起的急、慢性疼痛,并广泛开展术后镇痛。1996年,开始主管外科监护室工作,并建立麻醉后恢复室,增加了围手术期安全。21世纪,麻醉科将老年病人围手术期心肺脑功能的维护作为研究重点,探索并建立了一整套术前评估和围手术期管理方法,使患有严重心肺疾病的老年病人重新获得了手术机会。2010年后,麻醉科将“提高手术病人术后康复质量”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多学科合作,通过优化一系列围手术期综合策略,减少手术病人生理和心理的创伤应激,达到了加快病人的术后康复、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的效果。目前,加速康复策略已惠及普外科、骨科、妇产科、肝外科、心胸外科等各类手术病人。自2014年,中山麻醉科逐步建立了普外科、心脏外科、普胸外科、神经外科、矫形外科和疼痛科共6个麻醉亚专科。亚专科的成立进一步促进了麻醉学科的发展,提高了麻醉质量,加速了患者的术后康复。
截至2021年,中山麻醉科有各类人员171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6人,研究员2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0人,主治医师42人,住院医师60人,主管技师1人,主管护师4人,护师17人,护士19人。
二、医疗特色
【住院手术麻醉】
住院手术麻醉是麻醉科最基本的临床工作。建科之初,中山麻醉科在国内首创静吸复合全麻和连续硬膜外阻滞等技术;时至今日,科室依然保持并继续推广胸段硬膜外阻滞、神经阻滞等临床特色技术,从而减少围手术期阿片类药物和肌松药的使用,并提供更完善的术后镇痛效果,极大的促进了患者的术后康复。
伴随着中山医院的发展,中山麻醉科顺利完成了普外科、骨科、胸外科、血管外科、肝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神经外科、心外科及内镜中心等多个科室的疑难复杂住院手术麻醉。在各类住院手术中,器官移植手术患者病情重、情况复杂、技术要求高。1970年1月,中山医院进行了首例尸肾供体移植术。1978年,中山医院进行了医院首例、全国第二例肝移植手术,当时在麻醉科吴珏与方兆麟教授的带领下,不仅对患者进行了中心静脉穿刺置管,连续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和体温等监测,还使用国产103麻醉机,靠手捏呼吸囊完成机械通气。1993年,麻醉科分别成立心肺移植、肝脏移植、肾移植和小肠移植小组,在派遣医师赴国外学习、参考大量文献、进行动物实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总结出各类移植手术围手术期麻醉综合策略,并创造了多个“第一”:2000年5月23日完成首例心脏移植术麻醉;2001年4月21日完成真正意义上的首例肝移植术;2002年完成上海市首例成人-儿童亲属活体供肝肝移植、首例成人-成人活体供肝肝移植和亚洲首例心肝联合移植术;2003年12月完成上海市首例同种异体心肺联合移植术;2004年完成亚洲最高年龄肺移植术麻醉;2005年完成首例双肺移植术麻醉;2007年完成亚洲首例心肝肾联合移植术;2020年5月完成同步心肝联合移植手术的麻醉,患者术后顺利康复出院,是亚洲目前存活最久的心肝联合移植患者,充分体现了麻醉科在危重症患者围手术期管理方面的实力。2021年,科室完成术前评估门诊3.9万余例、麻醉总量超过15万例,其中包括心脏手术6076例、肝移植156例、肾移植89例及心脏移植35例。
【舒适化医疗】
以无痛诊疗为代表的舒适化医疗是麻醉临床工作的又一重点。1993年3月,随着中山内镜中心的成立,无痛胃肠镜与各类内镜下治疗手术不断增加,手术难度不断提高;2019年,医院开展日间无痛支气管镜检查和治疗服务,对麻醉管理的挑战不断加强。2021年,内镜中心完成无痛胃肠镜检查8.9万余例,内镜下治疗6145例;同时完成1327例支气管镜诊疗。麻醉科为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策略的实施保驾护航,使患者从中获益。
【疼痛诊治】
疼痛诊治是麻醉领域的重要分支。1989年,中山麻醉科开始开展术后镇痛业务,不仅减轻了患者的手术顾虑、增强手术信心,也减少因术后疼痛应激引起的诸多并发症,利于术后康复,中山医院的手术患者已逐渐改变了“手术后必痛”的传统观念。1989年,麻醉科开设疼痛门诊,每周坐诊半天,共诊治患者259人次。1992年,加入上海医科大学组织的临床疼痛研究中心。2001年,麻醉科进一步开设了疼痛普通门诊和专家门诊,并逐步开展了以慢性软组织疼痛和癌痛为特色的各项手术治疗,包括椎间孔镜、植入式鞘内吗啡泵等。2003年起,麻醉科开始进行肿瘤化疗患者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PORT)植入手术。2016年,科室成立了专门的术后急性疼痛管理(APS)团队,整合麻醉科及病区医护统一管理,引领国内围术期急性疼痛管理的发展。2021年,疼痛门诊达8200余人次,疼痛手术达216例,其中四级手术占比71.76%,并完成1638例住院和门诊患者的PORT植入手术。
【重症监护】
1978年,吴肇光教授成立了外科监护室(重症医学科前身)。1992年,麻醉科开始参与外科监护室工作。1996年起,由麻醉科主管外科监护室工作,成立了收治各类急危重疾病患者的综合性重症病房。经过近20余年的学习和探索,外科监护室在规模、人员、监测和治疗等方面都有极大进步。
三、医学教育
【学历教育】
重视青年麻醉医师的培养是中山医院麻醉科的优良传统和一大特色。吴珏教授曾经说过:“合格的麻醉医生是半个外科医生加半个内科医生,在基础知识和理论方面比哪一科医生都强的医生。”从建科之初开始,麻醉科每年参加医学院本科及留学生教学及选科实习、见习带教工作。1958年,吴珏成为麻醉学教授。1962年吴珏教授开始在全国招收麻醉学研究生,先后共培养了10名麻醉学研究生,包括庄心良教授和蒋豪教授,他们也成为中国最早的麻醉学研究生。1978年后,兰风英、姜桢、蒋豪、肖常思教授相继成为硕士生导师。1994年,中山医院麻醉科建成麻醉学博士点,蒋豪教授成为麻醉科第一位博士生导师。2021年,缪长虹教授成为继吴珏教授之后,复旦大学麻醉学科的第二位国家二级教授。至2021年底,麻醉科共有博士研究生导师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科室共培养研究生21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71人,硕士研究生143人。
【职后教育】
住院医师与专科医师的规范化培训是科室教学工作重点之一。薛张纲教授参考美国的住院医生培训制度,创建并逐步完善了中山麻醉科住院医师培养体系,包括规范化授课、建立培养标准及考核制度,并将此培养制度延伸至整个麻醉学系。仓静和缪长虹教授更是继往开来,经过持续的改革和创新,中山麻醉科培养的住院医师凭借坚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临床操作技能,赢得了业内的高度好评。
1995年,中山麻醉科成为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1997年被认定为国家级成人教育基地;2004年被确定为中国医师协会和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科室;2008年成为卫生部第一批住院医师培训基地;2010年成为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13年,成为上海市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20年,中山麻醉科入选首批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
自2010年起,科室共招录培养140名规范化培训基地住院医生,所有的已结业住院医生全部进入三级甲等医院麻醉科工作,共4人被评为“上海市优秀住院医生”,4人被评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优秀住院医生”,28人被评为“医院优秀住院医生”,科室骨干教师入选“复旦-哈佛临床学者师资培训”项目,多人获得“中山医院教学管理先进个人”、“理论课授课优秀教师”、“十佳带教老师”等称号,陈万坤教授被评为复旦大学“克卿书院”导师。中山麻醉基地两次被评为“中山医院教学先进集体”,顺利通过2017年国家教学基地评估并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地。作为医院内5家首批参与的基地之一,参与中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精英教学医院联盟自我评估并顺利通过2017年、2018年的评估。在强调临床技能培养的同时,对住院医师进行全方位的科研技能训练。多名住院医生发表学术论文并在学术活动中获奖,其中彭孟圆医生获得2017年美国第45届SNACC年会John D. Michenfelder New Investigator Award;夏荪晖和赵文玲医生入选2021年度中山医院“卓越住院医师”临床博士后计划;科室每年选派多名中青年医生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院、华盛顿大学医学院附属Barnes-Jewish 等医院进修学习。
除住院医生培养之外,中山麻醉科自吴珏教授开始,始终坚持培养麻醉进修医生,每年培养麻醉进修医生40余人,许多麻醉进修医生已成长为全国各大医院的麻醉骨干。中山麻醉科受卫生部委托,自1977年起开始开设全国麻醉进修班,目前每年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2-4次,其他各类学习班5、6次,年累计学员超200人次,年累计授课200余课时。
四、科研工作
中山麻醉科的科研工作可追溯到建科之初,1952年,吴珏教授就已在《外科学报》上发表论文《上胸部硬脊膜外阻滞》。1991年,“控制性降压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课题申报卫生部科技成果奖;1995年麻醉科入选上海市医学领先学科建设计划名单;2001年,麻醉科被批准为国家级药物临床研究基地;2010年麻醉科成功申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17年成功申报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项目。
特别是2020年后,科室着重加强了临床与基础科研的建设力度:2020年,缪长虹主任牵头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老年疼痛控制的技术研究》的资助;同年,科室共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促进市级医院临床技能与临床创新三年行动计划重大临床研究项目》在内的多项基金,新增科研总经费达4098万元。2020年,缪长虹主任被评为“上海市领军人才”,科室成员先后获得上海市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扬帆计划等多个人才项目资助,学科人才梯队初步建成。2021年,缪长虹主任又获得“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领域重点项目”资助,同时带领科室成功立项上海市麻醉学科第一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围手术期应激与保护重点实验室”,并进一步引进多名专职研究人员,团队科研实力再获提升。近三年来,团队分别在围手术期应激及免疫功能保护、麻醉与脑功能保护、急慢性疼痛精准微创诊疗体系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创性、突破性成果,并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