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流动站,教育部“211”工程一期、二期、三期重点学科,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家省部级奖励。 ? ? 中山医院骨科历史悠久,自1937年建院时就成立了骨科,历年来科内名家辈出。包括著名骨科专家和教育家、骨科的老前辈、我国骨科界的奠基人之一、卫生部二级教授李鸿儒教授;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编写全国首部医科院校统编教材《外科学》、中国外科巨著《黄家驷外科学》以及中国首部《骨科手术学》、《矫形外科学》的吴祖尧教授;我国著名的医院管理学创始人之一裘麟教授;应用第二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主要参与者之一的石一飞教授(参见《上海地方志》);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学部)、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显微外科奠基人之一、因1963年世界首例断手臂再植成功被誉为“世界显微外科之父”的陈中伟教授;1988年起,张光健教授在上海地区最早开始推广AO技术,并于1993年首次在上海举办全国AO技术学习班,目前AO概念及技术已成为全世界骨科内固定技术的标准模式。 ? ? 中山医院骨科在历史上曾经创造过很多辉煌,上世纪40年代后期中山医院便开始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尝试;1953年进行椎间盘造影;1962年开始,开展了小血管外科技术的实验研究,创新了一整套小血管包括显微外科的手术器械,总结比较了各种不同缝法、不同缝合材料和小血管移植等基本技术的经验;1970年完成金属全肱骨置换术。同年设计成功上海II型人工股骨头推广,淘汰了原有的I型人工股骨头;1974年接受刚刚兴起的保留肢体观念,在肢体重建方面获得成功;1976年开展急症吻合血管游离皮瓣移植手术。同年开展膝关节镜手术,对整个上海地区早期关节镜外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80年对类风湿关节炎病例施行滑膜切除术或人工关节置换术,获卫生部科技成果奖。1982年起,在陈中伟院士的领导下成立了显微外科中心实验室,他设计了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转移治疗儿童与成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996年陈中伟院士完成了前臂再造手指控制的多自由度电子假手的研制,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2003年陈中伟院士带领下的团队和华东理工大学合作项目“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的研制及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医院骨科引进开展多项新技术新方法。开展全髋关节置换,同种异体膝关节移植,经皮髓核摘除的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侧前方
查看欧洲杯买球官网 →2017年12月12日,上海市医学会100周年纪念大会上,颁发了“上海医学发展系列奖项”,该系列奖项回顾了上海医学发展的璀璨历史,展现了上海医学的丰硕成果。骨科董健教授获“上海医学发展杰出贡献奖”
董健: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兼脊柱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外科学组委员及骨质疏松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委员及脊柱外科委员和骨肿瘤专委会委员、中国中西医骨伤科分会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微创骨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微创骨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协会SICOT中国区脊柱外科学会常务委员及骨肿瘤学会常务委员。
董健教授致力于脊柱肿瘤和骨缺损坏死修复的研究与诊治,率先在国内开展并推广在脊柱外科领域极具挑战的高难度手术——全脊椎肿瘤整块切除术;举办了八届国家级脊柱肿瘤整块切除学习班,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中国经验,并受邀在北美脊柱外科年会上大会发言。对骨科疑难病症——骨缺损坏死修复的关键技术和临床治疗的研究成果,经鉴定评价为“形成了连续、完整、系统并具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究成果被哈佛、牛津和耶鲁大学引用。他在腰突症的治疗及科普工作中进行深入研究,广泛宣传,出版《腰椎间盘突出症》系列书籍,累计印刷20次,共发行10万余册;进行了6个新技术应用,在结合社区普及、基层医院示范、媒体宣教和临床科研,使1000余万读者受益。他对腰突症的防治经验被拍摄成科技纪录片,在2017年上海科技节作为优秀纪录片展映。
董健教授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项目、“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25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55篇,其中SCI收录68篇,影响因子累计186分,他引832次,单篇论文最高他引172次;5项成果已经专利转化,投入生产开发;培养博士与博士后48名。被授予国家卫生计生委“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获得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上海市教卫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先进个人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