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流动站,教育部“211”工程一期、二期、三期重点学科,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家省部级奖励。 ? ? 中山医院骨科历史悠久,自1937年建院时就成立了骨科,历年来科内名家辈出。包括著名骨科专家和教育家、骨科的老前辈、我国骨科界的奠基人之一、卫生部二级教授李鸿儒教授;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编写全国首部医科院校统编教材《外科学》、中国外科巨著《黄家驷外科学》以及中国首部《骨科手术学》、《矫形外科学》的吴祖尧教授;我国著名的医院管理学创始人之一裘麟教授;应用第二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主要参与者之一的石一飞教授(参见《上海地方志》);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学部)、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显微外科奠基人之一、因1963年世界首例断手臂再植成功被誉为“世界显微外科之父”的陈中伟教授;1988年起,张光健教授在上海地区最早开始推广AO技术,并于1993年首次在上海举办全国AO技术学习班,目前AO概念及技术已成为全世界骨科内固定技术的标准模式。 ? ? 中山医院骨科在历史上曾经创造过很多辉煌,上世纪40年代后期中山医院便开始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尝试;1953年进行椎间盘造影;1962年开始,开展了小血管外科技术的实验研究,创新了一整套小血管包括显微外科的手术器械,总结比较了各种不同缝法、不同缝合材料和小血管移植等基本技术的经验;1970年完成金属全肱骨置换术。同年设计成功上海II型人工股骨头推广,淘汰了原有的I型人工股骨头;1974年接受刚刚兴起的保留肢体观念,在肢体重建方面获得成功;1976年开展急症吻合血管游离皮瓣移植手术。同年开展膝关节镜手术,对整个上海地区早期关节镜外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80年对类风湿关节炎病例施行滑膜切除术或人工关节置换术,获卫生部科技成果奖。1982年起,在陈中伟院士的领导下成立了显微外科中心实验室,他设计了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转移治疗儿童与成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996年陈中伟院士完成了前臂再造手指控制的多自由度电子假手的研制,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2003年陈中伟院士带领下的团队和华东理工大学合作项目“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的研制及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医院骨科引进开展多项新技术新方法。开展全髋关节置换,同种异体膝关节移植,经皮髓核摘除的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侧前方
查看欧洲杯买球官网 →日前,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发布《欧洲杯滚球平台:表彰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对2011年以来在科普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全国185个单位授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全国286名个人授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
上海“两会”结束不久,1月22日上午,2017年上海市科普工作会议在科学会堂举行,市委常委、副市长周波出席会议并讲话。我院骨科主任董健教授(中)荣获“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
周波副市长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近年来上海科普工作取得的成绩。“十二五”期间在全市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上海市公民科学素质达标率不断提高,上海城市创新文化氛围日益浓郁,上海科普设施体系日趋完善,科普作品不断丰富,传播方法更加新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上海科普影响力日益增强。他在讲话中强调:上海科普工作者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欧洲杯滚球平台:“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推进科普工作,为上海科普事业“十三五”打下坚实基础。
董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脊柱外科主任,外科教研室副主任,骨科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骨科委员、上海市脊柱学组副组长、中国脊柱脊髓协会全国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创骨科常务委员等职。
仅2016年,他和他的团队完成了近20项各类科普项目,包括上海市科委科教纪录片《生命之轴——腰椎防护》、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科技2016 守护生命之桥》、东方广播《名医坐堂》等各档电视广播节目,参与了上海科协大讲坛——行为评估与健康干预”科普论坛等各类科普演讲活动,并在《新华每日电讯》等报刊杂志上发表科普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