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科成立于1987年,是国内较早建立的急诊医学学科之一,硕士学位授予点,卫生部首批认证的急诊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和上海市急诊医学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基地,2013年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科室经过近30年来的发展,已经建立了“院内急诊/急救-急诊留观-急诊ICU”一体化的救治体系,先后成功抢救多名急、危重病患者。在上海及华东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除承担上海市区大量的急诊和危重病患者救治外,每年还收治较多外省(市)区转诊的危重病患者。近年来年急诊工作量稳步上升,自2012年起年急诊量突破18万人次,年抢救危重病患者3万余人次。 2014年急诊科整体搬迁至中山医院东院区新急诊大楼。新急诊大楼严格按照国家卫计委对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的建设和空间布局要求进行设计,急诊、急救和应急(特殊)通道各自独立,空间布局和流程设计合理,并设有直升机停机坪,可供急危重症患者的空中快速转运和救治。目前中山医院急诊科建筑面积约10,000余平方米,设普通急诊诊疗室10间,特殊治疗室1间;具有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危重病患者抢救室4个,扩创室和石膏间各1个,急诊手术室2间,能够满足急诊和危重病患者高级心肺脑复苏、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抢救和治疗;满足特殊病人和危重病孕产妇患者的诊治以及突发事件和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急诊科具有独立的急诊收费处、检验科、药房、急诊彩超、心电图和放射科。在急诊和急救区域内可以便捷的完成急诊和危重病患者的常规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中山医院急诊科目前设3个急诊留观室,总床位228张,可以收治各种急诊和危重病患者。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开放床位24张,严格按照“两线三区”的理念进行空间设计,具有独立的家属探视外走廊。ICU心电和脑功能监护和各种脏器支持设备先进。急诊ICU主要收治严重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急性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重症急性胰腺炎、严重电解质紊乱、急性中毒、多发伤等急诊和危重病患者,能够常规开展有创和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测、有创和无创机械通气、床旁血液净化、经皮微创气管切开、床旁支气管镜和亚低温等治疗和脏器支持技术。 中山医院急诊科目前共有医生32名,其中高级职称3人,副高级职称10人,主治医师1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91%的医生具有研究生学历。每年招生多名接受规范化培养的住院医生,目前共有21人接受住院医生规范化基地培训。急
查看欧洲杯买球官网 →赵友阳教授受邀来急诊科学术交流
2016年4月18日下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UIC)医学院药理学系赵友阳教授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科进行学术访问,并做了题为《血管内皮屏障的再生机制及其在急性肺损伤治疗中的前景》的精彩讲座。赵友阳教授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化学系,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赴美国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系、哈佛医学院以及哈佛大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等多个世界知名大学进行博士后的研究工作。2003年起赵友阳教授进入伊利诺伊大学医学院药理学系,肺和血管生物学中心,担任助理教授,2015年升为教授,终身教职。目前在UIC拥有自身命名的实验室,NIH研究项目4个,每年科研经费约140万美元,并担任NIH及其他多个协会科研项目评审以及如PLoS ONE等多家杂志的学术编委。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急诊及ICU内患者的主要死因,死亡率40-50%,其致病机理尚不明确。赵友阳教授团队研究发现内皮细胞在肺损伤时会进行自我修复,FoxM1基因表达是影响内皮细胞修复功能的主要因素。在进一步的研究后,发现了机体是通过修饰激酶p110γPI3K的形式来调节FoxM1表达从而影响了肺损伤的病程以及预后。这一发现揭示了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机理,为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赵友阳教授对研究的课题介绍详细而又生动,对各位急诊科临床医生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同时,赵教授也表达了希望能和临床科室并肩合作、携手发展的愿望。童朝阳主任代表全科欢迎了赵教授的到来并感谢其的精彩演讲。随后,童主任亲自带领赵教授参观了东院区新急诊以及急诊监护室,并介绍了急诊科的历史变迁过程。双方在欢快友好的氛围下结束了这次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