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肿瘤内科是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汤钊猷院士的领导下,于1968 年成立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医院肿瘤小组。1969年,正式成立了内、外科结合的中山医院肝肿瘤小组,并设病房。1978年,更名为中山医院肝癌研究室。1988年经卫生部批准成立更名为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隶属上海医科大学,下设肝肿瘤外科、肝胆肿瘤内科和实验室。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两校合并后2001年更名为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 1983年林芷英等在《中华肿瘤杂志》发表“原发性肝癌肝动脉栓塞治疗”。1986年杨秉辉等在《中华肿瘤杂志》发表了顺氯氨铂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随机对照研究,系国内第一个肝癌化疗的随机对照研究。1991年杨秉辉教授作为主要研究者承担的国家“八五攻关”课题《肝癌高危人群筛查方案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确定了肝癌早期发现的方案,并受卫生部委派编制了《肝癌筛查规范》,迄今仍然为国内外所采用。1989年杨秉辉、林芷英、陆继珍、叶胜龙等参与制定了卫生部医政司首个《原发性肝癌诊治规范》。自2000年开始肝癌的射频及微波消融治疗。2009年叶胜龙教授组织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肝癌学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制定了国内首个《原发性肝癌诊疗专家共识》,2011年、2017年、2019年和2021年叶胜龙、任正刚教授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制定了卫生部医政司和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2017年版和2019版和《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 经过近50年的发展和积累,肝胆肿瘤内科形成老中青结合、梯度合理、技术全面、团结稳定的人才队伍。肝胆肿瘤内科现有在职医生34名,其中教授/主任医师9名,副教授/副主任医生 6名,以及主治医师、住院医师 19 名;拥有博士学位者比例占80%。科内有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4名;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授课教授5名。多位教授在国际性、全国性重要学术机构中任职,包括国际肝癌协会(ILCA)、亚太原发性肝癌专家协会(APPLE)、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医药生物技术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精准医疗分会、基因治疗分会、中国免疫学会肿瘤免疫与基因治疗分会、上海市医学会肿瘤专科分会、肝病专科分会、上海市免疫学会、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肝癌专业委员会等。多位教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中担任编委。
查看欧洲杯买球官网 →
2013年 7月17日至21日,由中山医院肝肿瘤内科主办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第二届全国肝癌局部治疗新技术学习班”在本院举办。本次学习班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近20家医院的64名学员参会。学员中,超过半数为中级职称,还有17%以上的高级职称专家。
学习班邀请了本院十余位著名专家进行全面综合的理论教学,内容覆盖肝癌介入、射频、微波、无水酒精注射等局部消融技术,以及肝癌TOMO外放射治疗等多个领域的现状和最新进展,同时进行射频消融手术的操作演示,旨在介绍近年国内外肝癌局部治疗技术的最新进展,推广肝癌局部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
此外,学习班还为学员们提供亲手实践的机会。在条件优越的手术室,让学员们在动物上进行穿刺定位和模拟消融。专家们还将自己总结的治疗优化措施、转移复发的防治经验倾囊相授,手把手带教讲解各项手术操作要领,受到了参会学员的高度评价。
中山医院肝肿瘤内科近年来在肝癌的局部治疗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经过与影像等其他学科的合作,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本届学习班在第一届的基础上不仅丰富了内容,还扩大了影响,受到学员们的一致好评。肝肿瘤内科任正刚主任表示会再接再厉,力争将学习班建设成为肝癌局部治疗技术学习与交流的良好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