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风湿病组建立于1993年,同年开设风湿病专科病区。2011年8月21日风湿组正式独立为风湿免疫科。科室在上海市乃至全国三甲医院中较早开设了风湿病专科病区,全面承担医教研以及危急重病人的诊治,接受诊治周边华东地区疑难重症病人,既为风湿病病人提供更专业的医疗服务,也提升了我院综合诊治疾病的实力。规范建立风湿病常见疾病诊疗规范(系统性红斑狼疮、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皮肌炎/肌炎、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大血管炎、痛风等)。 ? ?姜林娣教授为科室学科带头人,担任上海市医学会风湿病学分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风湿病学会常委,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委员(第九届-第十一届),中国医师学会免疫吸附分会常务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免疫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血管炎学组副组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免疫治疗工程分会风湿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及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常务常务委员、中国女医师学会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复旦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风湿免疫过敏中心副主任等社会职务。科室逐步建立起一支医、教、研高素质的人才梯队,形成科室重点研究方向,建立常见疾病和重点研究疾病临床路径;强化各级医生工作职责和提高工作能力,多层面提升科室的影响力。至2022年6月,科室团队成员包括教授、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8名,住院医师1名;博导1名;获得博士学位11名,博后培养计划1名。近年来在风湿病领域首创多学科诊疗,基于临床难点和需求开展诊疗探索,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综合治疗及基础研究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多项成果在国内学术大会上进行了发言交流,迄今已发表SCI论文60余篇,参编临床书籍20余本,其中主编2本,副主编1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青年项目7项,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1项,市科委项目3项,申康项目1项,吴阶平基金1项,市卫健委项目1项。 ? ?在姜林娣主任的带领下,科室以血管炎为研究重点,探索MRA、超声、PET-CT、血清学指标诊断和评价患者病情,较早在国内开展大动脉炎的综合诊治,开展MRA新诊断技术,首次提出磁共振评价疾病活动性的标准,建立了超声造影、PET-CT评价疾病活动性的半定量方法,提高了大动脉炎的诊断率、有效地进行疾病活动度的判断,实现了建立个体化
查看欧洲杯买球官网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风湿免疫科长期以来致力于以“大动脉炎”为主的系统性血管炎的发病机制研究,在科主任姜林娣教授的带领下,团队于2009年建立大动脉炎的前瞻性队列研究(ClinicalTrials. gov注册号:NCT03893136),拥有全国较大规模的临床数据库和生物样本库,研究也逐步扩展至ANCA相关性血管炎等多种血管炎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领衔华东地区血管炎临床诊治协作联盟,取得了多项突破。
在临床研究方面,姜林娣教授牵头制定了《中国大动脉炎性肾动脉炎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2019)及《中国大动脉炎相关高血压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2021),牵头多项全国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建立了由风湿免疫科、心内科、心外科、血管外科等组成的多学科协作团队,形成了特色的系统性血管炎诊疗体系、全身大血管MRA评估体系等。带领的血管炎亚专科连续三年获得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领先奖。
在基础研究方面,带领团队围绕以大动脉炎为主的血管炎相关疾病,从遗传发病机制、血清学标志物、组织病理特征、血管纤维化机制、治疗转化等不同方面,全面探索系统性血管炎的发病机制,并重点围绕血管损害机制研究,提出大动脉炎新疗法和新策略,相关成果发表在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 (2019,2021,IF 19.1)、Rheumatology (2021,IF 7.6)、Journal of Autoimmunity (2019,IF 7.54)等风湿免疫领领域权威期刊,相关成果总影响因子>200分,最高影响因子19.1分,团队近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2项、青年资助7项、博士后面上资助1项,省部级课题资助多项;研究成果还获得2021年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等荣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