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风湿病组建立于1993年,同年开设风湿病专科病区。2011年8月21日风湿组正式独立为风湿免疫科。科室在上海市乃至全国三甲医院中较早开设了风湿病专科病区,全面承担医教研以及危急重病人的诊治,接受诊治周边华东地区疑难重症病人,既为风湿病病人提供更专业的医疗服务,也提升了我院综合诊治疾病的实力。规范建立风湿病常见疾病诊疗规范(系统性红斑狼疮、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皮肌炎/肌炎、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大血管炎、痛风等)。 ? ?姜林娣教授为科室学科带头人,担任上海市医学会风湿病学分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风湿病学会常委,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委员(第九届-第十一届),中国医师学会免疫吸附分会常务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免疫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血管炎学组副组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免疫治疗工程分会风湿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及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常务常务委员、中国女医师学会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复旦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风湿免疫过敏中心副主任等社会职务。科室逐步建立起一支医、教、研高素质的人才梯队,形成科室重点研究方向,建立常见疾病和重点研究疾病临床路径;强化各级医生工作职责和提高工作能力,多层面提升科室的影响力。至2022年6月,科室团队成员包括教授、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8名,住院医师1名;博导1名;获得博士学位11名,博后培养计划1名。近年来在风湿病领域首创多学科诊疗,基于临床难点和需求开展诊疗探索,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综合治疗及基础研究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多项成果在国内学术大会上进行了发言交流,迄今已发表SCI论文60余篇,参编临床书籍20余本,其中主编2本,副主编1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青年项目7项,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1项,市科委项目3项,申康项目1项,吴阶平基金1项,市卫健委项目1项。 ? ?在姜林娣主任的带领下,科室以血管炎为研究重点,探索MRA、超声、PET-CT、血清学指标诊断和评价患者病情,较早在国内开展大动脉炎的综合诊治,开展MRA新诊断技术,首次提出磁共振评价疾病活动性的标准,建立了超声造影、PET-CT评价疾病活动性的半定量方法,提高了大动脉炎的诊断率、有效地进行疾病活动度的判断,实现了建立个体化
查看欧洲杯买球官网 →【本科、研究生教学】
风湿免疫科承担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七年制、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内科学教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重庆班及法医班内科学、循证医学教学,MBBS? Internal? Medicine 教学;研究生班风湿免疫进展、科研设计与论文撰写教学;全科医学及预防医学、妇幼卫生专业的风湿病教学工作;住院医生、专科医师的培养和带教,以及进修医生的带教工作。安排科内床旁八年制、重庆班、法医班带教、MBBS 教学和见习工作。风湿免疫科制定了严格、规范的科室教学制度,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
2013年中山医院风湿免疫科成为卫健委风湿病专科医师培训基地,2016年-2022年,6名专科医师通过考核顺利结业,仍有在培训人员5名。至2022年,科室有博士生导师1名,已培养硕士8名、博士11名。
【出版书籍】
主编《系统性血管炎》(第一版、第二版)、《医者的人文情怀》,副主编《高级内科学》。
【继续医学教育】
2012年5月及2013年4月举办了风湿免疫科临床路径意见征集暨《指南》全国培训班。2014年开始举办“系统性血管炎的临床诊治规范及基础研究进展”学习班,至2022年6月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已完成8届。
【教学成果、获奖】
姜林娣教授荣获全国住院医生百名优秀教师、中国医师协会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带教老师”、 院级教学管理先进个人,於强副教授多次荣获医院级“优秀理论授课老师”,陈慧勇副主任荣获国家“住院医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科室获2019-2020学年中山医院“教学工作先进集体”。姜林娣、於强、陈慧勇、马莉莉、戴晓敏、纪宗斐、张卓君、马玲瑛担任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综合考核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