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风湿病组建立于1993年,同年开设风湿病专科病区。2011年8月21日风湿组正式独立为风湿免疫科。科室在上海市乃至全国三甲医院中较早开设了风湿病专科病区,全面承担医教研以及危急重病人的诊治,接受诊治周边华东地区疑难重症病人,既为风湿病病人提供更专业的医疗服务,也提升了我院综合诊治疾病的实力。规范建立风湿病常见疾病诊疗规范(系统性红斑狼疮、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皮肌炎/肌炎、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大血管炎、痛风等)。 ? ?姜林娣教授为科室学科带头人,担任上海市医学会风湿病学分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风湿病学会常委,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委员(第九届-第十一届),中国医师学会免疫吸附分会常务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免疫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血管炎学组副组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免疫治疗工程分会风湿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及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常务常务委员、中国女医师学会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复旦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风湿免疫过敏中心副主任等社会职务。科室逐步建立起一支医、教、研高素质的人才梯队,形成科室重点研究方向,建立常见疾病和重点研究疾病临床路径;强化各级医生工作职责和提高工作能力,多层面提升科室的影响力。至2022年6月,科室团队成员包括教授、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8名,住院医师1名;博导1名;获得博士学位11名,博后培养计划1名。近年来在风湿病领域首创多学科诊疗,基于临床难点和需求开展诊疗探索,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综合治疗及基础研究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多项成果在国内学术大会上进行了发言交流,迄今已发表SCI论文60余篇,参编临床书籍20余本,其中主编2本,副主编1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青年项目7项,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1项,市科委项目3项,申康项目1项,吴阶平基金1项,市卫健委项目1项。 ? ?在姜林娣主任的带领下,科室以血管炎为研究重点,探索MRA、超声、PET-CT、血清学指标诊断和评价患者病情,较早在国内开展大动脉炎的综合诊治,开展MRA新诊断技术,首次提出磁共振评价疾病活动性的标准,建立了超声造影、PET-CT评价疾病活动性的半定量方法,提高了大动脉炎的诊断率、有效地进行疾病活动度的判断,实现了建立个体化
查看欧洲杯买球官网 →【血管炎多学科合作】
血管炎是内科疾病中诊治最疑难的病种之一。2011年起,风湿免疫科确立大动脉炎研究方向,建立了多学科诊治平台,积极开展诊治新技术如超声微气泡颈动脉造影,通过MRI黑血技术进行血管重建评价血管病变(该技术2017年荣获第29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优秀发明铜奖)以及 PET-CT 评价血管炎症等新技术;与血管外科和心外科建立治疗团队,成功诊治了疑难、危重的大动脉炎和白塞病。开设专病门诊和血管炎诊治的MDT,在大血管炎肾动脉狭窄方面扎实临床研究和积累经验,建立国内首个多学科诊治共识。
【痛风】
2011年起,科室创建“中山痛风之友”平台,每季度举办一次病友会,建立痛风病友群,以及“420多学科义诊”、媒体宣传等途径促进医患沟通,改善慢病管理,扩大学科影响力和惠及病人。科室与放射诊断科合作在国内率先应用双源CT开展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随访,2016年该方法列入国际诊断手段。科室培养3名风湿病关节超声检查医生,并获得医学超声技师证书,为关节炎病人提供新的检查方法。
【IgG4-相关性疾病】
中山医院风湿免疫科在全国报道第一例IgG4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并报告了系列病例。风湿免疫科与检验科、病理科合作,率先在国内开展血清及组织病理检测IgG4技术,提高患者诊断效率。目前积极开展IgG4相关性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的研究,提出成纤维细胞参与IgG4-RD的新机制,评价疾病预后的新模型。
【风湿病综合诊治】
立足于医院雄厚的医疗资源,整合肺科、影像学科、血管外科等多科室技术力量,综合治疗肺间质病变、肺动脉高压等风湿病疑难杂症,这也是中山医院风湿病发展的优势和特色。2000年起,在风湿免疫专科病区中,成功抢救或救治了无数的疑难危重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