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风湿病组建立于1993年,同年开设风湿病专科病区。2011年8月21日风湿组正式独立为风湿免疫科。科室在上海市乃至全国三甲医院中较早开设了风湿病专科病区,全面承担医教研以及危急重病人的诊治,接受诊治周边华东地区疑难重症病人,既为风湿病病人提供更专业的医疗服务,也提升了我院综合诊治疾病的实力。规范建立风湿病常见疾病诊疗规范(系统性红斑狼疮、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皮肌炎/肌炎、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大血管炎、痛风等)。 ? ?姜林娣教授为科室学科带头人,担任上海市医学会风湿病学分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风湿病学会常委,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委员(第九届-第十一届),中国医师学会免疫吸附分会常务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免疫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血管炎学组副组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免疫治疗工程分会风湿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及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常务常务委员、中国女医师学会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复旦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风湿免疫过敏中心副主任等社会职务。科室逐步建立起一支医、教、研高素质的人才梯队,形成科室重点研究方向,建立常见疾病和重点研究疾病临床路径;强化各级医生工作职责和提高工作能力,多层面提升科室的影响力。至2022年6月,科室团队成员包括教授、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8名,住院医师1名;博导1名;获得博士学位11名,博后培养计划1名。近年来在风湿病领域首创多学科诊疗,基于临床难点和需求开展诊疗探索,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综合治疗及基础研究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多项成果在国内学术大会上进行了发言交流,迄今已发表SCI论文60余篇,参编临床书籍20余本,其中主编2本,副主编1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青年项目7项,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1项,市科委项目3项,申康项目1项,吴阶平基金1项,市卫健委项目1项。 ? ?在姜林娣主任的带领下,科室以血管炎为研究重点,探索MRA、超声、PET-CT、血清学指标诊断和评价患者病情,较早在国内开展大动脉炎的综合诊治,开展MRA新诊断技术,首次提出磁共振评价疾病活动性的标准,建立了超声造影、PET-CT评价疾病活动性的半定量方法,提高了大动脉炎的诊断率、有效地进行疾病活动度的判断,实现了建立个体化
查看欧洲杯买球官网 →2022年4月20日,如约而至的“全民关注痛风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风湿免疫科在姜林娣主任的带领下,举行了“暖心答疑,预见春和景明”线上科普及义诊活动,上线约1.5万人次。团队就痛风及高尿酸血症治疗理念、注意事项、疫情期间的自我管理等方面作了详尽的解答,彰显医患守望相助,共度难关的人间大爱。
义诊之前,团队已在科室痛风病友群中收集问题,并进行归纳总结。义诊的第一部分,由姜林娣主任通过科普讲课的方式,总结回答了困扰痛风患者的常见问题,包括“什么是痛风?”,“怎么诊断痛风?”,“什么原因促使痛风发生?”,“怎么治疗痛风?”,“痛风治疗期间需要注意什么?”,“得了痛风饮食怎么调整?”,“除了管理血尿酸外,还需要关注哪些合并症?”等。随后陈慧勇副主任医生、张卓君医生、刘冬梅医生、孔秀芳医生和杨露伟医生逐一针对性回答了患者的咨询问题。病友踊跃参与互动,医生们耐心逐一回答大家在痛风诊治过程中的疑问。
另外,姜林娣主任及马莉莉副主任医师还在当日参与了上海市医学会风湿病专科分会举行的大型义诊活动,姜林娣主任同时参加了海峡两岸风湿病学分会痛风学组联合中国医师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痛风学组的大型全国义诊活动。
“420全民关注痛风日”,老话题新举措,今年的主题是“强基固本,提升基层医生痛风诊治能力”。强化高尿酸血症的管理意识虽是一本“难念经”,风湿人一路走来,从不轻言放弃。疫情期间,隔离不隔心,我们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就一定能战胜疫情,迎来姹紫嫣红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