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免疫科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风湿免疫科科室简介

科室动态

2021年4月30日《中国大动脉炎相关高血压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发布会

发布日期:2022-07-11

WDCM上传图片

 

    大动脉炎是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及地区青年女性好发的大血管炎症性疾病,好发于40岁以下亚洲女性,在亚洲,患者的年发病率约每百万人中有1-2位。以往大动脉炎患者因分散在全国各地,受关注度较低。主动脉弓及其主要分支为大动脉炎典型受累部位,其血管壁全层炎症会导致局部血管发生狭窄和(或)闭塞。若在临床上不重视、延误诊断,疾病会进一步发展,导致受累血管所滋养脏器发生缺血、梗死、功能衰竭等,严重者可出现脑血管意外、晕厥、失明、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合并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

    为改善大动脉炎患者预后和提升生活质量,2021年4月30日,由上海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血管炎学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风湿免疫科姜林娣主任牵头,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医院优势学科专家,共同启动“复旦大学免疫性血管炎全病程多学科管理联盟”,整合包括风湿免疫科、血管内外科、心内外科、神经内外科、肾内科、泌尿外科、儿科、妇产科、五官科、放射诊断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中医科、药剂科、生殖医学科等临床科室专家力量,规范诊疗,搭建疑难诊治平台,开展学术研讨,推进以大动脉炎为代表的免疫性血管炎在医疗、预防和管理的全新模式。

    2009年开始,中山医院风湿免疫科团队就将大动脉炎作为临床研究的重点,创立了华东地区大动脉炎(East China Takayasu arteritis, ECTA)前瞻性随访队列,形成大动脉炎患者信息库和标本库。在此基础上总结临床诊治的经验,推进临床创新和基础的研究。在过去的12年里,团队在诊断疾病方面,首创性采用黑血技术,磁共振方法诊断和评估大动脉炎的病情,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MR半定量标准;采用超声微气泡技术评估颈动脉血管壁炎症;开拓性应用PET-CT半定量评价血管壁炎症;强调对患者全面评估,并分为高危、中危和低危,以合理和分层治疗。在治疗上,率先采用生物靶向性药物治疗大动脉炎,挽救难治和重症的患者;在国内首先采用来氟米特治疗中危和对常规环磷酰胺治疗无效的患者;首先验证JAKi治疗大动脉炎的有效性,首创中药治疗大动脉炎,减少激素用量,用于合并感染的患者。2016年起建立的华东地区大动脉炎协作组实现了对大动脉炎从临床到基础、从单科室到多学科合作的深入探索与研究,一系列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和关注,对大动脉炎的原创性研究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发表相关SCI论文40余篇。

    中山医院风湿免疫科在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上做出多项开拓性工作,由科室牵头制定了首个《中国大动脉炎性肾动脉炎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出版了国内第一部系统性血管炎专著。2021年初,风湿免疫科再次领衔制定《中国大动脉炎相关高血压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当年3月就首发于《复旦学报(医学版)》,并被《中华风湿病学杂志》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