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陆系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2016级硕士研究生,已咳嗽4月有余的她在最近半个月有所加重。2017年1月12日,她突然发热并伴胸闷气促,第二天便至我院内科急诊就诊,急诊抢救室医生见其呼吸困难几近窒息,当即请医院麻醉科气管插管行呼吸机辅助通气,并将患者收入急诊监护室。
入监护室后虽然有呼吸机辅助通气,但肤色及唇色仍旧因缺氧而发紫明显,而上呼吸道阻塞直接导致了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肌有明显凹陷,患者命悬一线!怎么办?
此时,救治医生想到了ECMO(体外膜肺氧合),也许只有TA才有可能暂时缓解小陆缺氧的症状,为挽救生命创造时机,但该项技术操作技术难度大、风险高,不是一般的急救措施,且患者家属远在外地,手术同意书又有谁来签字?
时间就是生命!急诊科立即向医院领导汇报,秦净副院长指示要尽全力救治,出差的医务处孙湛处长、重症医学科诸杜明主任也心系抢救现场,关注着整个过程。
1月14日周六下午,在院医务处丁昉副处长、汤罗嘉科长的协调下,急诊科姚晨玲、宋振举两位副主任,重症监护室钟鸣副主任,以及胸外科蒋伟、呼吸科李华茵、风湿免疫科陈慧勇等专家进行了全院大会诊,紧急商议治疗方案,并积极取得复旦大学校方的支持。在与家属电话沟通后,抢救争分夺秒展开——心外科体外循环、重症医学科和急诊科专家一起开展ECMO置管并体外膜氧合治疗,同时请呼吸科叶茂松医生行床旁纤支镜检查、清理梗阻在气道的坏死组织,如此这般过后,小陆的病情才逐渐平稳,此时已是夜晚22点之后,忙碌了一天一夜的医务人员才稍稍松了一口气。
几天后,根据坏死组织病理结果,患者诊断为支气管内膜结核,并于1月16日,小陆被转至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进一步抗痨治疗。2个月后,我院收到了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感谢信,衷心感谢我院医护人员的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