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专业基地
2024-11-16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是国内大医院中第一家在建院之初就从大外科独立出来的学科,已有80余年历史,是国家重点学科,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流动站,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学科。获得省部级以上的国家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七项。
骨科专业基地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专业队伍,人员配备合理,现有带教师资41名,其中教授和主任医师13名,副主任医师14名,主治医师14名。专业基地主任董健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卫计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医学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医学发展杰出贡献奖,上海市大众科学奖,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奖,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获得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 科主任,脊柱肿瘤综合诊治中心主任,复旦大学脊柱肿瘤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医 学科普研究所所长,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PI,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 院(IBS)PI等在,共主持 37 项科研基金项目。
骨科是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依托科室,建有脊柱肿瘤综合诊治中心、组织工程中心实验室和显微外科实验室。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同时还承担国家“863”课题,以及“973”子课题、多项卫生部科研项目和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每年举办多个国家级学习班。
中山医院骨科历史悠久,自1937年建院时就成立了骨科,历年来科内名家辈出。包括著名骨科专家和教育家、骨科的老前辈、我国骨科界的奠基人之一、卫生部二级教授李鸿儒教授;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编写全国首部医科院校统编教材《外科学》、中国外科巨著《黄家驷外科学》以及中国首部《骨科手术学》、《矫形外科学》的吴祖尧教授;我国著名的医院管理学创始人之一裘麟教授;应用第二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主要参与者之一的石一飞教授(参见《上海地方志》);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学部)、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显微外科奠基人之一、因1963年世界首例断手臂再植成功被誉为“世界显微外科之父”的陈中伟教授;1988年起,张光健教授在上海地区最早开始推广AO技术,并于1993年首次在上海举办全国AO技术学习班,目前AO概念及技术已成为全世界骨科内固定技术的标准模式。
中山医院骨科在历史上曾经创造过很多辉煌,上世纪40年代后期中山医院便开始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尝试;1953年进行椎间盘造影;1962年开始,开展了小血管外科技术的实验研究,创新了一整套小血管包括显微外科的手术器械,总结比较了各种不同缝法、不同缝合材料和小血管移植等基本技术的经验;1970年完成金属全肱骨置换术。同年设计成功上海II型人工股骨头推广,淘汰了原有的I型人工股骨头;1974年接受刚刚兴起的保留肢体观念,在肢体重建方面获得成功;1976年开展急症吻合血管游离皮瓣移植手术。同年开展膝关节镜手术,对整个上海地区早期关节镜外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80年对类风湿关节炎病例施行滑膜切除术或人工关节置换术,获卫生部科技成果奖。1982年起,在陈中伟院士的领导下成立了显微外科中心实验室,他设计了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转移治疗儿童与成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996年陈中伟院士完成了前臂再造手指控制的多自由度电子假手的研制,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2003年陈中伟院士带领下的团队和华东理工大学合作项目“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的研制及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医院骨科引进开展多项新技术新方法。开展全髋关节置换,同种异体膝关节移植,经皮髓核摘除的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侧前方入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引进Kanada侧前方脊柱内固定装置。同时还开展田川式旋转截骨法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此外,中山医院骨科还率先进行了滑膜切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枢椎齿状突骨折内固定等颈椎高难度手术,以及骨盆肿瘤与骨关节肿瘤的大块切除后保肢重建手术,较早地开展颅底畸形和上位颈椎手术,严重脊柱畸形的手术治疗等。在创伤骨科、脊柱外科、关节外科、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手术综合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继往开来,中山医院骨科团队具有强大的综合实力。本本基地有设施完备的门诊和病房,拥有床位129张,包括创伤、关节、脊柱、运动医学、骨肿瘤、手外科及显微外科亚专科。2023年床位使用率101.25%,平均住院日6.78天,2023年门急诊量约12万人次,2023年手术量近6000人次。
本专业基地不仅拥有自己的专属实验室,配置了多种细胞培养和分子生物学实验仪器,还以中山医院中心实验室为依托,在出色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为开展科研工作也创造了极佳条件。本专业基地秉承严格的住院医师培养制度,并结合自身特点,逐渐摸索出一套科学的住院医师培训管理体系。我们热忱欢迎有志于骨科事业的您申请中山医院骨科专业基地住院医师培训。
联系邮箱:ma.yiqun@zs-hospital.s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