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简介

2024-06-06

一、消化科历史和学科地位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是卫生部首批临床重点专科、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山医院临床药理基地单位、内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学科创始人是我国内科学奠基人之一、著名内科学家林兆耆教授。2019、2020年在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消化病学专科排行榜均居第三,2018-2022五年总科技量值消化病学专科排行榜位居第二。

消化科经数十年的积累,在现任主任沈锡中教授的带领下已形成了有别于国内其他兄弟单位、独特的学科优势。学科亚专业齐全,尤其在门脉高压、慢性肝病(肝纤维化、药物性肝病和脂肪性肝病)、症性肠病的诊断和防治研究方面的整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门脉高压亚专科能开展目前国内外开展的所有相关诊疗技术,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设计严格的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和放射介入下治疗的综合治疗措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时,门静脉高压亚专科团队多科学协作、结合自身特长,在内镜治疗技术的改良与创新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从应用证据到提供证据,改良了多项内镜治疗技术。成功诊治来自全国各地的门静脉高压及其并发症患者。肝病亚专科建立了肝纤维化无创诊断及肝硬化综合防治体系。每年收治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顽固性腹水、肝肾综合征等肝硬化严重并发症逾500例,在肝硬化及其并发症处理领域,是目前国内收治病人最多、技术最全面最先进的专科之一。胃肠病亚专科拥有一支以消化科为主体,普外科、影像科、病理科、药剂科及护理多学科专家参与的IBD多学科诊治团队,对IBD患者进行专业化的诊治和管理,诊疗水平居国内上游水平。

在特色技术方面,消化科是上海市第一批开展肝硬度值超声检测单位之一,每年完成肝硬度检测4000余人次。同时开展相关临床研究, 结合病毒性肝炎专项大型研究队列,深度评估了肝硬度值超声检测在慢乙肝患者抗病毒疗效评价中的作用、门脉高压患者肝硬度值的无创诊断价值以及晚期血吸虫肝病患者肝硬度值的临床价值等,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研究经验,相关成果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上海市医学科技三等奖。科室开展的胃肠道动力检测技术可检测食管动力障碍的患者,特别是诊断了贲门失迟缓症的患者,为开展经口食管下括约肌切开术做好准备和随访工作。这些检查工作的开展为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和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诊治提供了依据。 2015 年消化科在国内率先开展粪菌移植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目前拥有粪菌胶囊的制作设备,粪菌移植及肠道微生态临床研究已扩展到功能性肠病、炎症性肠病、恶性肿瘤等疾病领域。

消化科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慢性肝病诊治、肝纤维化机制、炎症性肠病、內镜治疗等领域的科研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近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5项;其它各类省部级基金21项,以通讯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发表SCI论文超过200余篇。研究成果曾获上海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等。

二、消化科医疗工作及特点

1.科室临床医疗工作概况

科室下设3个普通病房(19W,24W,104W),共有核定床位122张。同时科室还设有消化内科普通门诊及专家门诊、肝炎门诊,而消化内科普通门诊还下设有多项专病门诊,如脂肪肝门诊、药物性肝损伤门诊、慢性肝病门诊、炎症性肠病门诊、食管疾病门诊、幽门螺杆菌门诊、肠道微生态治疗门诊、肿瘤治疗不良反应门诊及食管胃静脉曲张随访专病等。消化内科目前能够开展一系列专科医疗检查,如食道测压及24小时pH测定,直肠肛门压力测定,肝组织活检,肝弹性测定,14C呼吸试验及13C呼吸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肠道菌群移植等。同时科室还与放射介入科合作开展经颈静脉门体分流术(TIPS)、胃冠状静脉栓塞术及肝癌介入化疗等,与B超室合作肝脓肿、肝囊肿等介入治疗,与肾病科合作开展MARS治疗肝衰竭。我科室是国内最早开展胃镜检查的单位之一,而目前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也是国内设施最先进、开展内镜诊疗种类最全的医疗单位之一,中心开展普通胃肠镜检查,无痛胃肠镜检查,内镜早癌精查、小肠镜,胶囊内镜,食管、胃内异物取出术,各种原因消化道狭窄扩张及支架置入术,贲门失弛缓症气囊扩张治疗术及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息肉电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其衍生技术(ESE、EFR),内镜经隧道黏膜下肿块切除术(STER),超声内镜,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预防与治疗(包括套扎术、硬化剂注射术、组织粘合剂注射术),微创腹腔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胆道取石、支架放置术、超声内镜下细针穿刺(Eus-FNA)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和乳头切开取石(ERCP+EST)等内镜四级手术等,保持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

2.轮转病区医疗工作

病区介绍及收治病种:19病区、24病区主要收治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收治的病种广泛,包括消化性溃疡出血,炎症性肠病,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Buddi-Chari综合征,肝硬化失代偿及其并发症(如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腹水,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等),肝功能衰竭,胆囊炎,胆道结石,急慢性胰腺炎(包括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肝脓肿,原发性肝癌及转移性肝癌,食管胃肠道及胰腺肿瘤,肠结核,腹腔结核,腹水待查,黄疸待查,发热待查,肝功能异常原因待查、腹痛待查、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等。104病区主要收治消化内科急诊及危重病例。

三、消化科人员组成和培养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积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的技术力量雄厚,形成了一支全面掌握消化科诊疗核心技术的强大的学术队伍。目前消化科共有医师46名(不包括在大内科进行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包括主任医师16名、副主任医师8名、主治医师20名、完成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2名。其中获博士学位40人,硕士学位4人,学士学位2人。数位教授担任学会主任、常委及副主任委员,其中沈锡中教授担任上海医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7名中青年骨干在学会各学组任职。

四、消化科专培基地主任介绍

沈锡中男,1963年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主任,上海市肝病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医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肝脏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编委,《中华消化杂志》编委,《国际消化病杂志》编委等多项职务。从事消化专科工作近30年,擅长胃肠道疾病及肝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对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炎症性肠病、肝硬化及其并发症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尤其对肝硬化及其并发症、腹水、黄疸等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独特的见解。沈锡中教授同时还具有比较活跃的科研思路,掌握本领域内科研方面国内外最新进展,长期致力于肝纤维化、肝癌等慢性肝病的临床与研究。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863计划、上海市重点课题等在内的9项课题。申请和授权的主要专利5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消化道肿瘤及慢性肝病靶向纳米药物载体研制,磁性纳米微球在肝癌早期诊断标志物筛选中的应用,2015年)的主要奖励:以第一完成人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消化道肿瘤及慢性肝病靶向纳米药物载体研制,2007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消化系统磁靶向和温度可控纳米靶向药物载体的实验研究,2009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70余篇,参与编写包括《实用内科学》、《上海市内科学诊疗常规》在内的专著共8部。

消化科主任:沈锡中

消化科副主任:董玲,陈世耀,刘韬韬(分管教学)

消化科专科基地主任:沈锡中;

教学秘书:刘海宁

邮箱:liu.haining@zs-hospital.s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