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本科生科创营活动课题组简介
2024-05-13
1、课题名称:中山医院葛均波器械医工交叉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葛均波/沈雳
课题负责人简介:葛均波,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心血管病专家。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教授,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世界心脏联盟理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美国心脏病学会国际顾问,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主席。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白求恩奖章、中国医师奖、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奖、树兰医学奖、世界杰出华人医师霍英东奖。担任《Cardiology Plus》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副主编、《Herz》副主编。共发表SCI 收录的通讯作者论文604篇;主编英文专著1部、中文专著22部,主编《内科学(第9版)》2021年获全国教材建设一等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功臣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项16项。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重大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革新和成果转化,在冠状动脉腔内影像诊断、复杂介入诊疗技术创新、新型器械研发和心血管危重症救治体系建立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
课题组简介:课题组主要研究领域 1. 以转化为导向的新型泛血管介入器械基础研究 2. 泛血管介入复杂系统中的跨尺度力学基础科学问题研究 3. 可降解类泛血管介入器械降解行为的调控机理 4. 智能化泛血管植介入器械、材料的研发与转化。 研究目标: 研发新一代国际领先的原创性介入器械 开展成员:课题组在葛均波院士、沈雳教授带领下,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以博士、硕士为主力军的科研攻关队伍。 实验条件、平台介绍:本课题组依托国家“泛血管介入复杂系统”基础科学中心开展未来相关工作,该中心是国家基金委最大的交叉项目,涉及多学科、跨领域知识,由复旦大学葛均波院士牵头,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向锦武院士团队、樊瑜波教授团队,华南理工大学王迎军院士团队共同建立。 为国家培育医工交叉领域青年人才是写入本科学中心计划的重要任务之一,基础科学中心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的医工结合学习成长机会,中心将提供北上广三地的医工交叉优势资源,包括复旦-北航-华工三中心之间的学术交流、学术会议、短期互访、长期跨学科跨领域学习等宝贵机会。 基础科学中心(复旦中心)是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教育部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与器械工程研究中心、国家 “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项目、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支持学科,在泛血管介入器械研发领域拥有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明显优势。 北航分中心和华工分中心则为学生在生物力学与力学生物学基础研究、植介入医疗器械、组织修复、材料微纳加工、先进制造等各个方向配备了种类完整、水平一流的研究平台,包括国家、医学攻关(医工结合方向)“高端医疗装备与器械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血管植入物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等,各平台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北航力学分中心和华工材料分中心将与复旦中心一道,为泛血管医工交叉人才培养和成长提供强有力的研究条件保障。 中山医院心内科是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泛血管介入复杂系统”基础科学中心、教育部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与器械工程研究中心、国家 “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项目、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支持学科。实验室拥有WESTERN BLOT、PCR、荧光显微镜、冰冻切片仪等各类仪器设备百余台(套),其中包括化学发光成像系统、小动物超声成像系统、心肌细胞收缩及钙瞬变分析系统、超速离心机等多套大型仪器设备。
参与课题学生的要求:大一-大五 不限专业 对介入器械研发事业抱有热情 喜爱钻研,有志于追求卓越者,
课题可接纳学生数: 3人
联系人:游凌森
联系人联系方式:ylsclzlcz@163.com
2、课题名称:肿瘤靶向、免疫药物治疗对消化性溃疡愈合的影响
课题负责人:郭津生
课题负责人简介:既往研究揭示三种可诱导酶在溃疡愈合中的表达与作用,阐明非甾体抗炎药物引起消化性溃疡以及延迟溃疡愈合的机制,揭示部分睡眠剥夺对胃黏膜损伤和溃疡发生的影响。发表论文于Toxicol Appl Pharmacol,Eur J Pharmacol,Pharmacol Biochem Behav等杂志,对临床消化性溃疡的诊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依托中山医院临床大数据平台、实验研究中心、实验动物部,具备本项目的必要条件。
课题组简介:本课题针对近年来肿瘤靶向、免疫治疗相关难治性消化性溃疡开展临床和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调查靶向、免疫治疗药物与出血、难治性消化性溃疡的相关性和具体药物,进一步通过建立实验性胃溃疡动物模型,探讨靶向、免疫治疗药物引起消化性溃疡和延迟溃疡愈合的机制,以及防治方法。
参与课题学生的要求:医学专业三年级以上,已完成医学基础课程,能进行文献检索、数据采集和医学写作;对实验研究有浓厚的兴趣、恒心和操作能力。
课题可接纳学生数: 2人
联系人:郭津生
联系人联系方式: guo.jinsheng@zs-hospital.sh.cn
3、课题名称:胆管癌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实现临床应用及转化研究
课题负责人:纪元
课题负责人简介:研究方向:系统性深度解析肝胆肿瘤发生发展及耐药过程中肿瘤微环境生态构成、组分互作以及动态演进规律;探究影响肿瘤微环境、免疫细胞耗竭、免疫逃逸和功能效应的关键分子事件等研究。 目前研究情况:阐明肿瘤演进过程中人体免疫与肿瘤时空互作网络及其对肿瘤发生发展的调控作用;针对肿瘤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及接受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后的不同响应结果,探究不同肿瘤组织中浸润的特异性免疫细胞的表型及其作用;发现肿瘤发生的早期干预或疾病逆转的靶点或环节,通过调控肿瘤微环境组分构成和功能,揭示可用于癌症转归治疗的药物靶点,并以此为基础挖掘对肿瘤放化疗、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等的增敏策略;筛选出胖瘤演进相关的免疫调节信号和生物标志物;建立外周免疫发现和监测肿瘤发生、治疗响应、预后预测的新技术;形成新的人体免疫调节与肿瘤演进互作新理论。 所在实验室: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属事业单位,是国家卫健委首批的国家医学中心及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分子病理中心成立于2020年,中心以精准医学为核心理念,是集基因检测、生物信息解读、遗传咨询、临床诊疗、大数据分析和研发转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医学平台。目前中心获证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下设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组织形态学、基因组学四大科研平台的实验室,拥有Mini Seq、Next Seq550、Nova Seq6000、MGI Seq2000、MGI SeqT7、Genexus等先进的新一代高通量测序仪。
课题组简介:课题具体内容:胆道恶性肿瘤(biliary tract carcinoma,BTC)主要包括胆囊癌(gallbladder cancers,GBC)和肝内外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s,CC)。肝内外胆管癌(以下均称为胆管癌)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据统计,目前胆管癌发病率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3%,病死率占全世界每年所有癌症相关死亡病例的2%。而在中国,每10万名居民中就有6例以上发病患者。随着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应用,基因检测、靶向药物组合给癌症患者的治疗有了一个崭新的空间。根据基因组分析,在胆管癌中有近40%的患者存在潜在的可靶向性的基因突变,具有靶向治疗的可能。 研究目标: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实现胆管癌的精准检测。 开展成员组成:分子病理专业医生、分子病理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生物信息学团队等。 实验条件:已获得上海市临床基因扩增资质的实验室,实验室按照高通量测序实验室要求合理分区。
参与课题学生的要求:专业:临床、病理、分子生物等 年级:不限 知识储备:有一定分子生物学理论基础,有操作基础实验的能力者优先。
课题可接纳学生数: 2人
联系人:江峥增
联系人联系方式: jiang.zhengzeng@zs-hospital.sh.cn
4、课题名称:生物封装MXene/丝蛋白水凝胶介导电刺激维持BMSCs节律稳定的促成骨机制研究
课题负责人:江立波
课题负责人简介:导师江立波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治医师,致力于再生丝蛋白(Regenerated Silk Fibroin, RSF)基新材料的研制,骨缺损修复的机制探索,和临床创伤修复的诊治工作。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已发表论文62篇,其中SCI论文60,总IF 541.205,IF>10分 28篇,单篇最高IF 19.924(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单篇最高他引134次。目前课题组正在开展多个丝蛋白相关课题,积极探索丝蛋白对成骨,生物节律,神经再生,跟腱修复等方面的作用,并已经取得多项成果。
课题组简介:电刺激是促进骨缺损修复的重要方法,丝蛋白(RSF)水凝胶是良好的骨修复材料,但自身 电传导性和生物活性的缺乏仍限制其应用。MXene为高电子迁移的二维纳米材料,预实验证实RSF在MXene表面自组装成纳米微纤封装MXene,制备成高导电性及具有压电效应的MXene/RSF双交联网络高强度水凝胶。体外证实水凝胶介导电刺激促BMSCs成骨分化并维持节律蛋白BMAL1/CLOCK振幅稳定,测序显示电刺激促进Ca2+内流和激活钙调激酶II(CAMKII),这提示MXene/RSF水凝胶可能介导电刺激激活Ca2+/CAMKII信号通路,维持生物节律稳定并促进成骨分化。开展人员包括江立波导师以及团队中的两名博士与四位硕士。实验条件为生物超净工作台、电刺激仪等设备。
参与课题学生的要求:无要求
课题可接纳学生数: 2人
联系人:袁光承
联系人联系方式: 23211210067@m.fudan.edu.cn
5、课题名称:大动脉炎血管周围脂肪组织的秘密
课题负责人:姜林娣
课题负责人简介:姜林娣,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风湿免疫科,教授、博士生导师、科主任,内科基地教学主任,上海市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血管炎学组组长。研究方向:系统性血管炎的发病机制研究,聚焦血管外膜及血管周围脂肪组织对血管功能的影响,探索血管周围脂肪组织的致病机制。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在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IF 27.97)、Journal of Autoimmunity(IF 12.8)、Clinical Immunology (IF 8.6)、Rheumatology(IF 7.58)等风湿免疫领域权威期刊发表60余篇(H-index 23),总影响因子>300分,最高影响因子27.97分,课题组主持国家级课题11项、博士后面上项目资助2项,省部级课题资助多项。 研究进展情况:以亚洲女性高发的“大动脉炎”为例,目前发现主动脉周围脂肪组织脂滴减少,胶原纤维成分增多,呈现向“肌成纤维细胞”的表型改变。因此,是哪些因素驱动了动脉周围脂肪组织的这种病理改变,以及该变化对血管壁有什么影响,是我们后续将研究的主要内容。 实验室情况:课题组目前拥有独立的实验室,具备Western Blot、ELISA、流式细胞术、RT-PCR、细胞培养及转染等基本实验操作条件,同时享有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心实验室高通量测序平台、实验动物房等,在此基础上,课题组也开展了多项单细胞测序研究,为课题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课题组简介:具体内容: (1)获取大动脉炎与健康主动脉血管周围脂肪组织,通过mRNA及蛋白组测定,发现大动脉炎病变血管周围脂肪组织功能变化; (2)构建大动脉炎、健康主动脉血管周围脂肪组织分别与正常主动脉血管壁共培养体系,通过观察血管壁病理特征、检测血管壁mRNA及蛋白组变化,发现大动脉炎血管周围脂肪组织对血管壁功能的影响; (3)通过上述筛选,获得大动脉炎血管周围脂肪组织中差异表达的致病分子,明确该分子的致病作用及机制。 研究目标:探索血管周围脂肪组织功能异常致大动脉炎血管纤维化的作用及具体分子机制 开展成员组成: 导师:姜林娣教授 成员:孔秀芳副研究员、孙娴婷博士、李梦迪博士、张书慧博士 实验条件: 课题将在风湿免疫科实验室进行,实验室具备Western Blot、ELISA、流式细胞术、RT-PCR、细胞培养及转染等基本实验操作条件,同时享有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心实验室高通量测序平台等,为课题实施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参与课题学生的要求:专业:临床医学、生物学
年级:三年级及以上
知识:了解基本分子生物学知识、有基本的分子生物学操作技能
课题可接纳学生数: 2人
联系人:孔秀芳
联系人联系方式: kongxiufang2007@163.com
6、课题名称:内镜微创与科研创新项目
课题负责人:李全林
课题负责人简介:李全林,主任医师,领衔团队世界首创多项内镜微创新技术,实现国际推广;研发国产内镜手术器械和内镜人工智能系统,提高手术疗效;研发内镜相关疾病的致病分子机制,为人群早筛、对因诊治和内镜个体化分层治疗奠定重要基础。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SCI论文72篇,被引2965次,H因子29。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篇,封面论文5篇。先后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曙光学者等。现为全国青联委员,中 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专委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青年委员,上海 市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青委副主委等。
课题组简介:具体内容: 1)追踪内镜微创诊疗国际前沿技术,深入把握内镜微创诊疗技术最新应用场景和创新点;2)针对目前国产内镜设备卡脖子问题,依托人工智能在内镜系统研究和应用上的技术优势,探讨国产内镜设备和人工智能研发和革新方案。3)探讨消化道早癌发生发展机制和贲门失弛缓症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手段。 研究目标:培训学生了解内镜微创与科研创新最新前沿,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涵养奋斗精神。 开展成员组成:李全林,张丹枫,姚璐,万旻玥 实验条件: 本实验室主要依托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和中山医院中心实验室,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是独立临床科室,设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复旦大学内镜诊疗研究所、上海市消化内镜诊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内镜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培训基地等。中心实验室该实验室拥有各项分子生物学实验项目条件。
参与课题学生的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后阶段学生,已经初步完成内科学、外科学理论课程。
课题可接纳学生数: 3人
联系人:姚璐
联系人联系方式: yao_lu@fudan.edu.cn
7、课题名称:生理和病理状态下人胰岛的代谢和功能异质性研究
课题负责人:李晓牧
课题负责人简介:李晓牧,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任内分泌科副主任,内分泌肿瘤亚专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兼秘书,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学组组长。 主要从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影像组学评估胰岛功能及肾上腺源性库欣综合征组学研究。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发表SCI论文二十余篇。 获上海市“医苑新星”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称号,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三等奖。
课题组简介: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流行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长。糖尿病的发病发展与机体胰岛功能密切相关,但目前胰岛代谢及功能研究主要集中于小鼠等实验动物,对人胰岛的生理特性及病理改变知之甚少。本课题拟利用人胰腺标本库,研究生理状态下人胰岛的代谢和功能异质性,以及糖尿病,胰腺肿瘤等病理状态对胰岛的影响。目前开展的研究方向包括增龄对胰岛分布的影响,大小胰岛的构成及功能差异,肿瘤微环境对胰岛功能影响,胰岛β细胞去分化机制等。 课题成员包括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3名,八年制学生4名。 实验室位于中山医院东院区13号楼5楼,实验设施完善,实验资源丰富。
参与课题学生的要求:临床八年制大三及以上年级,临床五年制大二及以上年级 拥有良好的生理学、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基础 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平衡学习与科研 具备良好的科研思路和科研能力,并对科学研究具有长期的热情
课题可接纳学生数: 3人
联系人:杨玉梅
联系人联系方式: 18018599353@163.com
8、课题名称:基于多组学肾上腺源性库欣综合征精准表型研究
课题负责人:李晓牧
课题负责人简介:李晓牧,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任内分泌科副主任,内分泌肿瘤亚专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兼秘书,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学组组长。 主要从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影像组学评估胰岛功能及肾上腺源性库欣综合征组学研究。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发表SCI论文二十余篇。 获上海市“医苑新星”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称号,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三等奖。
课题组简介:库欣综合征是一组因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皮质醇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皮质醇长期过量分泌可引起糖脂代谢紊乱、心血管疾病、感染等全身各系统并发症。但目前我国尚缺乏肾上腺源性库欣综合征的疾病特征与精准表型的系统性研究。本课题拟利用人肾上腺影像资源、肾上腺肿瘤标本库、动物模型,基于多组学方法,研究疾病状态下皮质醇过度分泌对全身脂肪分布及功能、系统代谢状态的影响及机制。目前开展的研究方向包括肾上腺库欣综合征脂肪影像组学及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课题成员包括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3名,八年制学生4名。 实验室位于中山医院东院区13号楼5楼,实验设施完善,实验资源丰富。
参与课题学生的要求:临床八年制大三及以上年级,临床五年制大二及以上年级 拥有良好的生理学、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基础 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平衡学习与科研 具备良好的科研思路和科研能力,并对科学研究具有长期的热情
课题可接纳学生数: 2人
联系人:杨玉梅
联系人联系方式: 18018599353@163.com
9、课题名称:肿瘤相关肥大细胞来源外泌体驱动中性粒细胞极化促进胰腺癌进展的机制研究
课题负责人:刘亮
课题负责人简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胰腺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擅长肝胆胰脾肿瘤(包括少见肿瘤如pNETs,GSTs)的外科诊治,每年主刀完成III/IV级以上大型手术300余例。是2012版《中国胰腺癌临床诊断标准》,2018版和2020版《中国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的第一执笔人。20多年来一直从事胰腺癌和肝癌领域的基础及临床研究,首次报道了胰腺癌“手术不获益”人群的真实存在并提供诊治策略,被授予“2010年度亚洲中青年肿瘤专家突出贡献奖”,成为当年获此殊荣的中国大陆地区唯一学者。先后主持多项国际及国内科研项目,如Blackwell-Wiley肿瘤生理及病理学中青年专家基金(The Fund of the Cancer Science Young Scientists Award in Tumor Biology and Pathology),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国家癌症中心攀登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健委临床专项基金等。以主要完成人获上海市创新成果一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一等奖等,2021年作为复旦大学医学口7名候选人之一,参与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评选。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胰腺外科,成立于2001年,是目前国内胰腺癌治疗的主要中心之一,依托单位中山医院普外科是教育部重点学科和国家“211”工程的重点科室。课题组拥有良好的实验技术平台,包括激光共聚焦显微镜、Affymetrix 基因芯片平台、核磁共振波谱仪、高性能计算平台、热像仪器、液相色谱质谱仪、活体荧光成像仪等先进仪器设备,可开展从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从核酸研究到蛋白分析、从组织病理到动物活体监测等实施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研究方向:1)胰腺癌微环境细胞亚群分析及调控机理研究;2)胰腺癌多组学研究。
课题组简介:1、利用外泌体提取、全转录组测序技术、中性粒细胞原代培养、siRNA干扰技术、质粒构建与转染、突变蛋白构建技术、Western Blot、液相色谱质谱分析、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ChIP、表观遗传组学等,明确肿瘤相关肥大细胞来源外泌体非编码RNA驱动中性粒细胞N1/N2极化,及其具体分子机制; 2、应用全转录组测序、qRT-PCR、RIP、RNA pull-down、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等,从细胞和动物水平,深入探究肿瘤相关肥大细胞来源外泌体非编码RNA的效应机制; 3、应用流式细胞术分选、全转录组测序、Western Blot、质粒构建与转染、siRNA干扰技术、液相色谱质谱分析、Co-IP、突变蛋白构建技术等,从细胞和动物水平,进一步明确CD206+ N2型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促进胰腺癌进展的功能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二、研究目标 1、在细胞、动物及临床样本层面,揭示肿瘤相关肥大细胞来源外泌体非编码RNA效应轴通过激活下游信号通路驱动TAN极化促进胰腺癌进展的新分子机制。 2、在分子生物学层面,阐明CD206+ N2型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促进胰腺癌进展的具体功能作用及新作用机理,为探索新的综合治疗策略有效提高胰腺癌预后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三、开展成员组成 浦宁 助理研究员 殷瀚霖 博士研究生 陈强达 博士研究生 何韬宸 博士研究生 谢雨琪 八年制博士研究生 四、实验条件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国家首批国家医学中心,拥有设施一流的重点实验室,涵盖本项目研究所涉及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实验等所有单元。中山医院普外科是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211 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复旦大学重中之重学科。拥有一个独立实验室,装备了开展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免疫学、基础和临床医学等方面研究的设备,如白细胞分离机、Axiovert 200倒置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共聚焦显微镜、实时荧光定量PCR仪、LKB液闪仪、Abbott ELISA检测系统、低温高速离心机、超低温冰箱、活细胞工作站、Affymetrix 基因芯片平台等先进的仪器设备。此外,全校范围内所构建的包括各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共同研发平台均可共享应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拥有独立SPF级动物饲养中心,可保证模型鼠的正常饲养及观察。
参与课题学生的要求:1、品学兼优,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具有一定统计、科研基础的可优先考虑; 2、临床医学专业,已完成相关基础学科课程学习; 3、对胰腺肿瘤临床与基础研究具有一定兴趣,日后愿意致力于相关研究领域。
课题可接纳学生数: 3人
联系人:浦宁
联系人联系方式: pu.ning@zs-hospital.sh.cn
10、课题名称:肿瘤微环境调控肝癌复发转移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
课题负责人:刘卫仁
课题负责人简介:刘卫仁,师从中国肝癌外科领军人物樊嘉院士,现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肿瘤外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每年主刀肝切除手术约300余例及肝移植手术20余例,专攻肝肿瘤外科、肝脏移植及临床转化研究。近5年以第一/共第一/通讯/共通讯在Cell Discov(2篇)、Hepatology、JITC、BMC Medicine、Cancer Res、Oncogene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7篇,其中影响因子>30分的2篇,>10分的6篇,总影响因子194.412分。获得中国国家发明专利1项,在申请项目2项。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2项。初步形成完善了肝癌临床和转化研究一体化诊、治、研体系。
课题组简介:课题具体内容:围绕微环境调控肝癌复发转移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在肝癌炎症微环境以及临床转化中开展系列研究;基于代谢微环境和免疫微环境的系列工作基础,开展了临床转化研究并指导临床治疗。 研究目标:肝癌复发转移中免疫逃逸机制的深入挖掘。 开展成员组成:住院医师3名,博士研究生7名,硕士研究生2名。 实验条件:1) 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概况及硬件平台:为我国最主要的两个肝癌研究基地之一,为教育部“癌变与侵袭原理”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学科(肿瘤学)、“211 工程”建设项目重点学科(肿瘤学)及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十余项科技成果奖。我所具备部委级的肿瘤基础研究的技术平台,拥有与本课题有关的、精良的仪器设备,本所除包括肝内、外科等临床科室外,还有面积达3000 余平方米设施一流的实验室。同时我所已建成裸鼠肝癌转移模型及不同转移潜能的坚实可靠的基础。申请者所在课题组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生物学研究平台,建立了稳定成熟的动物实验观察平台。掌握了多项实验技术,如慢病毒介导的RNA 干扰技术、常规生子生物学实验。本研究单位为国内较大的肝癌临床、科研中心,每年的肝癌切除病例在3000例左右,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已建成了完善的组织、血液标本库,并有详细的临床及随访资料。
参与课题学生的要求:专业:临床医学、生物学专业。 年级:不限。 知识储备:了解生物信息学知识。
课题可接纳学生数: 2人
联系人:祝桂琦
联系人联系方式:17621913033
11、课题名称:复发卵巢癌血管转移特征及分子机制
课题负责人:史庭燕
课题负责人简介: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妇科肿瘤科副主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先后获上海市浦江人才、复旦大学 “卓越2025”人才计划、 GCIG全球青年临床研究者计划。 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妇科肿瘤SCI论文20余篇,总影响因子>100分,尤其在晚期和复发卵巢癌诊疗、遗传性卵巢癌和高风险人群遗传咨询、宫颈癌和HPV感染等临床和转化性研究方面,有较为突出的成果。
课题组简介:【具体研究内容】 一、人工智能(AI)辅助病理形态学建模,预测复发卵巢癌生物学行为 通过临床回顾性研究,分析肿瘤细胞和间质血管的深度学习组织形态差异与患者临床生存信息的相关性,探索复发卵巢癌的生物学机制。 二、组学分析和机制研究 单细胞测序:前瞻性收集复发卵巢癌患者队列,进行单细胞测序并分析。 多重免疫荧光:针对回顾性样本,Opal多重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复发性卵巢癌微环境中成纤维细胞、肿瘤细胞,以及免疫细胞之间的空间交互作用。 分子机制研究:构建皮下移植成瘤小鼠模型,观察不同用药时间点肿瘤细胞和间质血管的形态学变化。采用qPCR、免疫组化、或多重免疫组化方法验证差异细胞亚群或差异基因。在体外细胞水平研究差异基因的功能及其分子调控机制。 【研究目标】 1) 解析靶向治疗后复发性卵巢癌血管特征与微环境变化。 2) 初步探讨复发卵巢癌肿瘤血管变化的分子机制。 【实验条件】 该课题的前期工作已经准备就绪,课题经费充足,导师将亲自参与项目指导。本课题将着重培养医学生的良好科研习惯,并鼓励学生勇于向前探索。
参与课题学生的要求:年制临床医学:一到三年级 八年制临床医学:二到三年级 知识储备:学业成绩排名前30%,乐于学习,爱动脑筋、善于沟通,英语成绩良好。
课题可接纳学生数: 1人
联系人:廖博懿
联系人联系方式: liao.boyi@zs-hospital.sh.cn
12、课题名称:新型胆道支架的研发
课题负责人:锁涛
课题负责人简介:1995年毕业于原上海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1999年开始在中山医院普外科攻读硕博连读临床型博士,期间建立了一株胆囊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株STSX-01,2004年取得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山医院工作。在完成临床训练的同时,继续从事胆道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2005-2007完成复旦大学青年基金一项《GA类药物对胆囊癌化疗增敏作用及其机制研究》。2009年11-2010年4月在瑞典Lund University Clinical Science 做访问学者,关注的重点仍然是胆道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2018年起,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和企业,着眼于可吸收胆道血管夹、支架的研究:设计开发可降解镁金属及聚合物(PLLA、PLGA等)胆道血管夹、支架,获得良好的力学性能及稳定的降解性能;支架表面改性或载药等方式,调控支架的性能,并开展抗菌、抗炎、抗肿瘤、防粘附等生物学功能研究等。在《Acta Biomaterilia》、《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67篇。
课题组简介:研究内容:深入探究可降解金属支架在模拟胆道环境中的降解规律。通过系统的实验分析,详细揭示这些金属支架在胆汁等生物环境中的腐蚀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研究目标:详细分析和了解可降解金属支架在胆汁环境中的腐蚀行为及其降解动态。重点研究金属支架材料在胆汁中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准确确定金属支架的最优植入周期及其在体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成员组成:本课题组成员包括1名青年研究员和3名硕士研究生; 实验条件:课题组配备了先进的材料加工与表征设施,可以进行金属材料的加工与性能分析。同时,实验室内设有专门的细胞实验室以进行细胞层面的生物相容性评估,及配备了动物实验设施进行体内植入实验,确保从分子层面到动物模型的全面评估和测试。
参与课题学生的要求:临床医学、材料或化学专业
课题可接纳学生数: 3人
联系人:昝睿
联系人联系方式:ruizan@fudan.edu.cn
13、课题名称:ACLY介导的“乙酰CoA-表观修饰”功能轴调控宫颈癌进展及化疗耐药的机制研究
课题负责人:向礼兵
课题负责人简介: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卵巢癌研究所副所长,附属中山医院妇科肿瘤科卵巢癌亚专科主任,长期从事妇科肿瘤的临床研究和转化研究,承担省部级课题多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
课题组简介:课题具体内容 宫颈癌对铂类化疗耐药,是导致晚期或复发宫颈癌预后差的重要因素,探寻相关的分子机制并加以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不良预后。申请人前期发现:①乙酰辅酶A代谢酶ACLY在宫颈癌铂类耐药中表达上调,且可促进宫颈癌的增殖转移。 ②ACLY可调控脂肪酸代谢酶SCD1表达,进而促进脂肪酸代谢,促进宫颈癌侵袭转移及顺铂耐药;③转录因子NR2F2募集ACLY及乙酰转移酶p300到SCD1基因启动子区域,以乙酰辅酶A为底物,促进SCD1启动子乙酰化修饰而激活SCD1表达;④SCD1促进的脂肪酸合成可抑制铁死亡而促进肿瘤增殖转移及顺铂耐药;⑤ACLY-SCD1介导的“乙酰辅酶A-组蛋白修饰-脂肪酸”通路为干预宫颈癌增殖转移及化疗耐药提供了铁死亡“脆性”。本项目拟开展体内外实验研究,证实ACLY-SCD1通路上下游调控关系以及在宫颈癌增殖转移和铂类耐药中的作用,为改善宫颈癌不良预后提供潜在的作用靶点和干预策略。 研究内容: 1. ACLY可以调节SCD1的表达调控脂肪酸代谢,促进宫颈癌细胞铂类药物化疗耐药 2. 证实ACLY经乙酰辅酶A代谢进而调控SCD1转录的分子机制 ,宫颈癌细胞内存在ACLY-SCD1的“代谢-表观-代谢”信号轴 3. 体内外实验干预“ACLY-SCD1”信号轴抑制脂肪酸代谢,从而抑制宫颈癌细胞侵袭转移,逆转宫颈癌细胞铂类药物化疗耐药 4. 在宫颈癌患者的临床标本中,分析“ACLY-SCD1”信号轴的关键分子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研究目标: 1. 证实ACLY-SCD1信号轴介导的“乙酰辅酶A-组蛋白乙酰化修饰-脂肪酸代谢”通路可以促进宫颈癌细胞的侵袭转移及化疗耐药; 2. 探寻ACLY-SCD1信号轴上下游调控关系,为靶向“乙酰CoA-乙酰化表观修饰-脂肪酸代谢”信号轴干预宫颈癌细胞的侵袭转移及铂类药物化疗耐药,提供新的作用靶点和干预策略。 3. 证实脂肪酸代谢调控的铁死亡程序,在宫颈癌细胞侵袭转移及铂类药物耐药中的作用,探寻激活铁死亡而逆转宫颈癌侵袭转移及化疗耐药的作用靶点和干预策略。 开展成员组成 该课题其它成员还包括1名基础研究的老师,1名海外博后引进计划入选者,一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实验条件 课题前期研究基础扎实,实验室设备完备,实验技术成熟,课题经费充足。
参与课题学生的要求:五年制临床医学:一到三年级 八年制临床医学:二到三年级 知识储备:学业成绩排名前30%,乐于学习,爱动脑筋、善于沟通,英语成绩良好。
课题可接纳学生数: 1人
联系人:廖博懿
联系人联系方式: liao.boyi@zs-hospital.sh.cn
14、课题名称:靶向肝癌的GPC3-CAR-T细胞的构建及功能验证
课题负责人:徐建青
课题负责人简介:徐建青教授主要研发新型肿瘤免疫治疗技术,目前正在开展iNKT治疗晚期实体瘤的临床研究;同时,也在研发肿瘤微环境激活的CAR-T技术; 张晓燕教授主要着力于新型细胞治疗技术研发与临床应用策略的研究,目前在研的项目包括调节性T细胞免疫治疗(肾移植免疫稳态重建及维持策略研究)、iNKT治疗实体瘤临床研究等; 章树业教授专注免疫识别机制和免疫系统单细胞组学研究,目前在研项目包括使用单细胞测序技术解析?体免疫图谱和免疫应答机制,TCR-T研发等; 以上三位教授同为生物治疗中心-生物治疗实验室PI
课题组简介:具体内容:肝细胞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也是世界范围内排名第二位的癌症死因。由于肝癌具有恶性程度高、发病比较隐匿且早期症状不典型的特点,大多数患者在发现时已经进入中晚期,失去了常规手术机会,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治疗手段效果不佳且预后较差。因此,迫切需要研发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晚期肝癌的新手段。基于肿瘤免疫疗法在实体瘤治疗中良好的应用前景及GPC3作为肝癌细胞疗法靶点的可行性,本课题设计构建靶向GPC3的CAR基因,以此为基础制备GPC3-CAR-T细胞,并评估不同实验条件下CAR分子的转导效率和在T细胞表面的表达情况,以及其对 GPC3阳性肝癌细胞的杀伤效率,为GPC3阳性肝细胞肝癌的治疗探索一条新途径。。 研究目标:1)评估GPC3 CAR在T细胞表面的表达效率 2)评估GPC3 CAR-T对不同肝癌细胞系的杀伤效率 实验条件与技术路线: 1)重组慢病毒载体anti-GPC3-CAR的构建:利用PCR技术,扩增出anti-GPC3 scFv,构建GPC3-CAR序列,并将其连接到慢病毒表达载体中,而后对构建完成的重组pCDH-GPC3-CAR慢病毒表达质粒进行双酶切和DNA测序鉴定。 2)慢病毒的包装与滴度检测:将包装质粒抽提,将其余构建好的表达质粒共转染到293T细胞中,随后用孔稀释法测定慢病毒的滴度。 3)GPC3-CAR-T细胞构建及表达验证:重组慢病毒anti-GPC3-CAR感染T细胞,利用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Western Blot检测GPC3-CAR-T细胞的表达情况。 4)GPC3-CAR-T细胞的功能鉴定:利用ELISA试剂盒检测GPC3-CAR-T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泌 IFN-γ/IL-2的能力,评估GPC3 CAR-T对不同肝癌细胞系的杀伤效率。 开展成员组成: 指导老师(徐建青、张晓燕、章树业) 带教老师(毛蕴玉、束佳熠)
参与课题学生的要求:专业:生物/药学/医学相关 年级:三年级及以上学生 知识储备:具有免疫学、肿瘤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相关知识
课题可接纳学生数: 2人
联系人:曹康丽
联系人联系方式: 15111510009@fudan.edu.cn
15、课题名称:真菌在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耐受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课题负责人:许剑民
课题负责人简介:许剑民,二级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现任结直肠癌中心主任、结直肠外科主任、普外科副主任,上海结直肠肿瘤微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常委、结直肠肿瘤专委会副主委及机器人手术专委会主委、肛肠外科分会肿瘤转移专委会主委;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及肿瘤大数据与真实世界研究专委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副主委。擅长结直肠肿瘤的外科及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达芬奇机器人及腹腔镜微创手术。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十一五科技攻关、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项目等科研项目。发表论文228篇,SCI收录112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一等奖等。
课题组简介:在中低位直肠癌中,同时放化疗作为常规治疗方案,临床完全缓解和病理性完全缓解率并不理想。近年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古细菌)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是既往抗肿瘤治疗中所忽视的重要因素。目前研究多聚焦于肠道细菌,而欧洲杯滚球平台:肠道真菌在肿瘤放化疗、抗PD-1/L1治疗响应中作用机制的研究相对缺乏。本课题基于临床样本和小鼠模型,分析肠道真菌丰度结构与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响应的相关性,进一步明确其中的免疫学及分子机制,为构建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响应预测模型和临床干预作前期铺垫。
参与课题学生的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大三及以上
课题可接纳学生数: 1人
联系人:冯青阳
联系人联系方式: fqy198921@163.com
16、课题名称: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免疫学发病机制和转化研究
课题负责人:杨骥
课题负责人简介:杨骥,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皮肤科主任。兼任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病康复医学会皮肤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免疫学会皮肤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免疫学组组长等。 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上海市科委和卫健委课题,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BMJ、Arthritis & Rheumatism和JAAD等上发表SCI论文29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转化一项。获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华夏医学科技奖-青年医学科技奖、上海市卫生健康学术带头人、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上海市杰出青年医学人才计划、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名医培育工程、复旦大学“卓越2025”-卓学优秀人才、敬佑生命/荣耀医者-青年创新奖、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杰出青年奖”、中国皮肤科优秀中青年医师奖、24届和25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优秀发明银奖和铜奖等。 课题组长期致力于硬皮病、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白癜风等免疫炎症性皮肤病的临床、基础和转化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命名两种新的皮肌炎-脂溢性皮炎样皮肌炎和假性血管性水肿样皮肌炎,并阐明其临床意义。研发了一款集合柔性传感材料和智能传递系统的硬皮病皮肤硬度检测传感器。率先开展肿瘤靶向药和免疫治疗相关皮肤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课题组简介:课题简介:系统性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广泛硬化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结缔 组织病,其病变同时可有内脏多器官的累及。该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 前认为自身免疫紊乱、血管损伤及胶原合成异常是其发病机制中的三大重要病理过程。成 纤维细胞异常激活和合成胶原增多是导致皮肤及内脏器官纤维化的重要环节。 研究目标:本研究以成纤维细胞为靶点,拟通过计算机辅助及体内体外实验筛选出抑制异 常成纤维细胞及纤维化的小分子药物。 开展成员组成:课题负责人长期从事结缔组织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课题参与人员包括林曼 娜住院医师,王修远、韩雪博士研究生,余佳、陈澄硕士研究生。 实验条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心实验室拥有的实验条件和设备可保证相关免疫学、 细胞学和动物实验顺利进行。
参与课题学生的要求:1、不限专业、年级,对自身免疫性皮肤科研领域具有浓厚兴趣。 2、熟悉并掌握基础分子生物学实验者优先。
课题可接纳学生数: 3人
联系人:林曼娜
联系人联系方式: 907224509@qq.com
17、课题名称:肿瘤进化过程中卵巢癌肿瘤微环境改变的数字病理研究
课题负责人:臧荣余
课题负责人简介:臧荣余,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妇科肿瘤科主任。主要学术兼职:上海医师协会妇科肿瘤学分会会长、亚洲妇科肿瘤学会理事、GCIG(Gynecologic Cancer Intergroup)执行委员、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会常委、上海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妇科肿瘤协作组(SGOG)创始人,复旦卵巢癌研究所所长。通过国际国内多中心合作,开展了系列妇科肿瘤多中心临床研究。开展复发性卵巢癌手术的2期研究(Cancer,2004),建立并验证国际合作复发卵巢癌iMODEL评分系统(Ann Surg Oncol,2012;Br J Cancer,2011);牵头晚期卵巢癌腹腔化疗随机对照,2期临床研究(Br J Cancer,2018;Br J Cancer,2019);牵头3期临床研究,证实二次手术的获益和获益人群(Lancet Oncology,2021; Nature Medcine, 2024);主导卵巢癌诊断相关的转化性基础研究(Nature Commun,2014;Int J Cancer,2017;Oncogene,2022)。相关研究为国际、国内临床指南修订提供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目前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及上海市医学创新专项项目。
课题组简介: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 Research Network)分子分型的有关研究,将卵巢癌分为分化型、免疫型、间质型以及增殖型,但该分型缺乏临床表型,对临床诊疗的指导作用极其有限。而基于前瞻性临床试验的肿瘤标本,进行转化研究,可能有望更加贴近和满足临床需求。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高通量无偏差地分析肿瘤病理切片图像,在技术上已无较大障碍。我们拟利用前瞻性临床试验标本,展开数字病理研究,试图揭示复发卵巢癌组织病理特征,并深入研究其肿瘤微环境生物学功能。铂敏感、初次复发的卵巢癌病人经手术后,还将接受化疗标准治疗。但不同患者经手术联合化疗后的生存预后存在差异。在化疗压力下,包含肿瘤细胞在内的肿瘤微环境可发生进化。卵巢癌肿瘤微环境是高度异质的微生态系统,包含成纤维细胞和淋巴细胞等细胞组分,它们与肿瘤细胞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决定肿瘤患者生存预后的重要因素。本课题拟将基于我们领导发起的前瞻性临床试验的肿瘤标本,并结合深度学习和多组学研究手段,解析肿瘤进化过程中卵巢癌肿瘤微环境改变的分子分型,以建立指导卵巢癌手术精准施策的数字病理模型。具体研究内容包含但不限于如下内容: 1)利用临床试验肿瘤病理HE切片和深度学习策略,揭示基于成纤维细胞的肿瘤微环境异质性 通过临床试验手术组的肿瘤病理HE切片,利用深度学习策略,揭示复发卵巢癌肿瘤微环境中不同形态类别的成纤维细胞的丰度及其分布;将肿瘤微环境中不同形态亚型的成纤维细胞异质性与卵巢癌患者的生存预后作关联分析,研究手术获益或不获益复发卵巢癌患者是否在不同形态亚型的成纤维细胞异质性特征上有所区别;通过深度学习策略,研究复发手术获益或不获益的复发卵巢癌患者,肿瘤微环境成纤维细胞差异,以及不同肿瘤复发部位成纤维细胞异质性表现,后将该异质性特征与卵巢癌患者的生存预后作关联分析。 2)通过多重免疫组化分析,进一步揭示基于成纤维细胞的肿瘤微环境组分的交互作用 利用多重免疫组化分析,对复发卵巢癌肿瘤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T淋巴细胞及肿瘤细胞进行多通道标记成像,揭示肿瘤微环境中成纤维细胞的空间分布异质性,并研究其与T淋巴细胞、癌细胞之间的交互作用。 研究目标 1),解析铂敏感、复发性卵巢癌微环境成纤维细胞异质性,并研究其与微环境其它细胞组分如何相互作用。 2),建立卵巢癌数字病理模型,制定复发卵巢癌精准手术实施策略,形成卵巢癌临床诊疗新方案。 开展成员组成 该课题其它成员还包括1名海外博后引进计划入选者,2名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和1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此外,我们还与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相关课题组就深度学习模型建立等方向,展开合作研究。 实验条件 课题依托研究者发起的前瞻性临床试验,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临床价值。该课题的前期工作已经准备就绪,课题经费充足,导师将亲自参与项目指导。本课题将着重培养医学生的良好科研习惯,并鼓励学生勇于向前探索。
参与课题学生的要求:五年制临床医学:一到三年级 八年制临床医学:二到三年级 知识储备:学业成绩排名前30%,乐于学习,爱动脑筋、善于沟通,英语成绩良好。
课题可接纳学生数: 2人
联系人:廖博懿
联系人联系方式: liao.boyi@zs-hospital.sh.cn
18、课题名称:肾移植后免疫稳态重建以及维持策略
课题负责人:朱同玉
课题负责人简介: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上海噬菌体与耐药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肾移植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1994年博士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外科学,后入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历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副院长,2015-2021任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院长和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副主任。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卫生系统新百人计划、中国医院协会2020年优秀医院院长。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客座教授,上海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分会常委。研究方向为肾移植临床和基础研究、噬菌体治疗耐药细菌感染、BK病毒活化机制与防治策略研究和病原体诊断与治疗。主持开展我国首个噬菌体治疗临床试验,以通讯作者在SCI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获批科研项目经费超千万元。兼任Am J Transplant(中文版)杂志副主编,器官移植杂志常务编委,Int J Clin Pract、中华器官移植杂志等杂志编委,New Engl J Med、Am J Transplant等杂志审稿专家。
课题组简介:研究内容:诱导免疫耐受是移植医学亟待攻克的难题,而系统化、个体化免疫耐受策略的制定更是研究人员追求的进一步目标。本项目旨在前期免疫耐受诱导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本中心收集的不同类型肾移植患者及不同移植免疫状态患者临床数据以及生物学样本,借助多组学检测及分析的手段,构建不同原发病、不同结局的肾移植患者的免疫图谱,明确免疫排斥反应发生及免疫耐受建立过程中的关键性细胞、因子、信号通路及病理生理学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总结、发掘并验证新的靶标,为基础团队设计肾脏特异靶向性siTreg技术(ksCARsiTreg)、炎性归巢 Treg 技术(CK-siTreg和CK-nTreg)、HLA 分型特异导向Treg技术(HLA-siTreg)提供特异导向元件及基因编辑靶标。最终建立个体化、系统化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免疫耐受诱导方案,为临床实现区域性特征性免疫耐受提供新的策略。 研究目标: 1. 通过多组学检测及分析的手段,构建不同免疫状态的肾移植患者免疫图谱。 2. 根据多组学测序数据,分析筛选针对性靶点,为基础团队设计ksCAR-siTreg、CK-siTreg、CK-nTreg和HLA-siTreg 提供特异导向元件及基因编辑靶标。 3. 通过分析得到移植后移植肾脏炎症微环境特点,针对性的改造Treg,建立个体化的区域免疫耐受新策略。 4. 通过机器学习手段,不断调整改进参数,优化诊断与治疗方案。 实验条件:项目组依托上海市优秀技术平台—上海市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具有完备的器官移植基础与临床研究体系,器官移植学科入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建立了与本项目相关的组学平台如自动DNA测序仪、高通量芯片的基因功能组学平台、第二代测序系统 Ion PGM/Proton测序仪、MALDI-TOF质谱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免疫学及表观遗传学平台如流式细胞仪、转基因 /基因敲除模型、RNA干扰系统、全波长多功能酶标仪、DNA 甲基化分析仪等。项目组成员均熟练掌握了各相关研究领域的核心技术。
参与课题学生的要求:1.限本科三年级以上临床医学(含五年制及八年制)及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申请; 2.申请学生应已修读《医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课程,具备相关知识储备。
课题可接纳学生数: 3人
联系人:陈婷婷
联系人联系方式:chen.tingting2@zs-hospital.s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