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中山医院全科进修经历-武汉市第四医院 胡显锋
2022-07-11
2020,我在武汉;2022,我在上海。朋友说:“到底是你追着病毒跑,还是病毒追着你跑啊!”作为一名医务人员,一名全科医生,能为两座城市的抗疫战斗尽绵薄之力,我却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如今,上海战局拐点初现,即将冲破暗夜,迎来曙光。
我到中山来朝圣
1994年,中山医院率先在国内成立独立的全科医学科。历经二十余年、数代专家的辛勤耕耘,中山全科在复旦榜全国全科排名中高居榜首。为更好的了解全科医学理念、全科学科建设及全科住培体系构建,我提交了进修申请,之后是忐忑的等待。忽有一天,我接到了潘志刚主任和王天浩老师亲自打来的电话,批准了我的进修申请,并对我的个人情况和进修需求做了细致的询问,这让我欣喜若狂也无比感动。在提前抵沪并自我隔离一周后,3月初我开始了在中山全科的朝圣之旅。
经过短暂的接触,我体会到,潘志刚主任领导的全科医学团队精湛的医疗技术自不必说,中山医院全科的强大也离不开医院坚实的整体综合实力,各科都能引领学科前沿,秉承最新的诊疗理念,具备顶尖的技术能力。我就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每天的新知都让我耳目一新,不断延展我的思维界限。
隔离封控,我在“科室”住满月了
3月28日晚,上海发布浦东、浦西即将先后封控的消息。考虑到如果住在浦东耀华进修生公寓,将至少有8天的进修时间被抹掉,于是我立即收拾行装,搭乘当晚最后一班地铁,赶往了医院。这个决定,让我的进修学习从未中断,至今我都为自己这个英明的决定而感到无比庆幸。
4月1日,浦西开始封控,浦东也没有如期开放。起初因为交通不便,后来耀华公寓9号楼又出现楼栋阳性,于是我在医院一直闭环至今。疫情期间的学习,也让我亲身感受了中山精神。多位老师主动请缨投身抗疫一线,每位老师都无条件服从科室的一切排班安排。潘志刚主任亲自担任司机,接送各批次科室医生离院返院。出院病人联系不到车辆回家,张渊老师亲自开车送病人回到社区,这一切都彰显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核。每日在精准高效的解决病人医疗需求的同时,查房依然保持高质量,床旁的三基基础、最新循证教学一样不少。我先后参与了3轮,每轮7天的科室值班。在服务病人的同时,也给我创造了与全科管理者、带教老师和住院医师等各级师生更细致交流的机会。
最让我深刻的是值班期间的一次急诊抢救。一天晚上8点钟,一位80岁身患尿毒症、高血压长期接受透析治疗的老人因吸入性肺炎突发憋闷、全身大汗、大口喘气,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心率超过150次/分,血压达200/100mmHg。张渊老师带领我们值班医生紧急给予抬高体位、两路吸氧、心电监测及药物抗炎、平喘等措施。然而患者吞咽障碍,自身排痰不力,经口吸痰困难,虽经上述抢救,血氧饱和度仍渐降至75%,血气分析氧分压降至40mmHg、二氧化碳分压急升至52 mmHg。急请心内科、呼吸科及重症医学科专科会诊,各科医生迅速到位,行床旁急诊心脏超声排除心包积液及心肌运动异常,行床旁纤支镜镜下深入气道深部吸痰。整个抢救过程几乎是将重症医学科搬到了普通病房,大家通力合作,病人的血氧饱和度渐回升至95%,病情渐趋稳定。没有精湛的医疗技术,没有好的团队合作,这位老人的起死回生几乎不可能。中山的大夫,身体力行的践行着“团结奉献、严谨求实”的院训。
线上培训,疫情学习好途径
因为疫情,很多进修生封控在医院外,临床学习被迫中断。为了保障进修生的学习不暂停,医院组织各科开展线上培训,《普外科继续教育周》、《医学研究综合能力集训班》、《医务人员心理辅导》都让我受益匪浅。初步估算,3月底至今,累计在线学习时长60学时。全科医学科也组织了定期的在线培训。4月22日,我作为讲者,作题为《美国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在武汉的实践》的汇报,将武汉市第四医院在2017开始进行的一项中美全科住培探索工作给全科各位老师做了经验分享,会后各专家的热烈点评给了我很多启发。
困难时期,没缺过吃
每日的餐食是晴雨表。封闭期间,猜每顿盒饭是什么主菜成了大家的乐趣。刚开始的盒饭还有变化,随着早餐的榨菜和晚餐的鸡蛋从套餐中消失,我们知道,物资趋紧了。再后来,中晚餐荤菜就只有红烧排骨和红烧肉,排骨以骨头为主,肉以肥肉为主,素菜只有红萝卜、白萝卜和花菜。渐渐地,大排、咸鸡、烧鸭、狮子头、鱼香肉丝、鸡翅、鸡腿逐步回归到饭桌,直到最近有了鱼和虾,看来物资供应的困难有所缓解了。
科室的老师都很关照我,每轮参加闭环值班的老师和住院医师都把自家的美食带来,疫情期间的轻奢品牛奶、可乐、水果和老干妈丰富了我的营养,还有老师更是把自己珍藏的海底捞自热火锅和酸辣粉带来让我解馋。
科室潘志刚主任和几位护士长得知我“无家可归”后,第一时间积极帮我解决住宿问题。一个月下来,我知道了哪间值班室淋浴头不能切换水花、哪个面盆水龙头只出热水(已请认真负责的后勤大哥修好),知道了哪个房间对着中央空调夜里吵得很、哪个房间的阳光好、哪个阳台的晒衣架活动不灵;我还知道了上海的蚊子跟武汉的一样,咬得人生疼,也痒得要命。
路边的法桐已成荫
封控初始是3月底,春的气息刚来到上海,平均气温还比较低,作为行道树的法桐枝丫上也只露出星点小芽。如今,林荫道上的树木已经枝叶繁茂、绿树成荫;美丽的中山医院也已花团锦簇、生机盎然,红墙金瓦的古风建筑与庄严复古的欧式楼宇掩映其间,彰显出中山深厚的底蕴与兼收并蓄的包容。闲暇之余,我喜欢坐在西院区花园里的长廊边晒太阳,看着那只黄白相间的猫咪在花园悠然的散步和不断的飞来的小鸟在我面前的草地里找食吃。
2020年,我在武汉身处抗疫最前线;遗憾的是,今年我却没能在一线参与抗疫。报阳的数据已逐日回落,病房里的病人也一天天多了起来,窗外街道日渐喧嚣,有着上下各级的齐心协力,相信大上海定能早日解封,恢复往昔繁华。
3个月的进修即将结束,虽然进修学习被疫情阻隔,但仍收获颇丰。感谢中山医院给予的宝贵的学习机会,感谢继续教育科符老师、朱老师等各位老师的辛勤工作,感谢全科医学科潘志刚主任、江孙芳主任、张渊老师、施文娟老师、刘瑶老师、夏慧玲老师、龚剑老师、寿涓老师、顾杰老师、王天浩老师、张丽杨老师、任利民老师、张向杰老师、李晨老师、王琦老师等全体老师对我的关照爱护与倾囊相授,感谢谷明函、许雅鑫、沈士立、王启哲、徐牧瑶、马晶晶等住院医师对我学习的无私帮助,感谢同批进修的金沿欣医生、方梅青医生与我的并肩同行。在中山医院的这段学习经历,已将中山精神深刻脑海,定会受益终身。
20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