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科进修感想----秦新磊
2021-09-22
告别中山,再见魔都
三月抵沪,九月返疆;
跨越千里,历经三季;
亲历梅雨,首遇烟花;
探访故知,结识新友;
喜获新知,开拓见识;
回首过往,感慨万千!
初到中山,就被中山医院的环境、建筑所深深吸引,无论是院区的花草树木、雕像、凉亭,还是中央长廊的设计,无不体现了精心设计,展示了中山文化。每幢楼都有不一样的造型,符合魔都的气息;东西院区几乎所有楼宇之间通过四通八达的长廊连接,无论风雨、酷暑严寒都能方便医护患者穿行于医院。白驹过隙,时光荏苒,六个月的进修生活就这样结束了,因为科室工作的特殊性,六个月奔波于1号楼术前访视及日间手术室、9号楼纤维支气管镜室,10号楼手术室、16号楼肝科手术室、17号楼体检内镜、21号(A楼)外科及内镜中心;几乎每天早出晚归,还没来的及去进一步感受中山文化就要离开了。
第一天报到,第二天医院统一培训,培训结束后到麻醉科报道,周一就投入到临床麻醉工作中,初入便感受到中山节奏。第一个见到的麻醉科老师是珺珺老师,第一次麻醉科合影是缪主任主讲的入科教育,第一个进入的手术间是27,第一个主麻老师是朱小平老师…太多的第一,光阴流转,逐渐由陌生到熟识,心态由访客向主人翁转变…
初入手术室,第一次领到鞋柜、衣柜钥匙,傻傻分不清哪个衣柜的号(401),拿着(鞋柜786)在更衣间找了几遍,愣是没找到…时至今日,凭借着肌肉记忆都可以摸到鞋柜,衣柜…
每日几乎6时起床,20时以后下班,工作强度着实有些大。庆幸的是苦尽甘来,进修半年结束了,以后回到本单位的工作强度和中山一比较那都不是事儿了…进科第一天就在工作群中接收到中山麻醉工作基本流程,如何配置全麻诱导药物,如何操作镇痛泵…各种详实规范的流程说明,让我很快的适应了这儿的麻醉工作。种类齐全的围术期用药,先进的设备仪器,理论扎实全面、麻醉操作熟练的主麻老师,强大的护理团队完成术前准备、APS随访、PACU患者苏醒等工作,最大程度的保证了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安全和ERAS工作的顺利开展。
每周一、周五的早课,隔周一的病例讨论,只要是时间允许我都有参加,丰富的课程设计,受益匪浅。进修期间,还有幸参加了2021东方麻醉会议,云集了国内外麻醉大咖的麻醉学术盛宴堪比全国麻醉年会。通过各种学习,进一步感受到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逐步加快。只有不间断的努力学习才能跟得上学科的发展和提高自我。
中山医院为我们进修医生提供在后滩耀华滨江公寓的宿舍我是非常满意的,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的公寓,每日有保洁阿姨打扫卫生,定期更换床上三件套。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生们相识,重新回到集体生活,大家聚在一起,聊聊欧洲杯滚球平台:自己家乡、家庭、工作学习的事儿,一起聚餐,一起学习,一起跑步骑行,暂时逃避辅导孩子学习以及其他家庭琐事,比回忆里的美好大学集体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周末后滩公园健走、跑步,三五好友相约骑行探寻黄浦江边滨江大道的起始点。中山医院的后勤保障也很给力,医院理发店,两位师傅手艺不错,态度好。医院食堂医院补助力度大,饭菜性价比高。怒赞5元的一荤两素套餐、砂锅、牛肉拉面。三楼小卖部日常生活物资齐全,方便刷卡,医院想的周全…地铁七号线每日往返一趟,途径龙华中路,东安路,这些符号我相信会在脑海里存在很久很久…
洋洋洒洒流水账般的记录了我这个来自新疆石河子的麻醉医生在魔都、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六个月。限于所见所闻所经历之事不多,犹如管中窥豹,无法将中山80余年沉淀之底蕴全部领会,还有很多的美好回忆一时无法很好表述出来。我相信,在未来的一段很长时间里,在和石河子的亲朋好友一起聊天时,沪城之行的点点滴滴必将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再见了,魔都的老朋友们!
再见了,一起中山进修的朋友们!
再见了,上海中山麻醉科的老师们!
再见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再见了,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