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高峰”带动一片“高原”: “以院包科”,共筑消化疾病诊治新高地
2025-03-14
日喀则是西藏第二大城市,平均海拔在3850米以上。其中,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担负着西藏总人口四分之一、18个县(区)、80万人口的防病治病任务,责任重大。
从2015年开始,围绕上海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在“以院包科”的模式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负责对接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消化科,共同建立消化疾病诊治中心(消化内镜中心)。
2017年至2024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消化内科先后派出任重、翁书强、陈巍峰、张震、胡皓、李锋、胡健卫前往日喀则人民医院,作为消化中心主任、学科带头人,全面负责中心建设及学科发展。通过“以院包科”的创新模式,将中山模式与日喀则实际相契合,不仅解决当地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更是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中山医院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得以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消化科长期发展。
攻坚克难,日喀则落地“中山模式”
援藏医生在日喀则地区工作,不仅要克服高原反应等身体不适,还要解决科室整体底子相对薄弱、医疗资源匮乏、设施陈旧等问题。通过长期落实“以院包科”,中山医院将自身的医疗力量与日喀则市的实际需求紧密契合,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得以长期发展。
作为上海的对口支援地区,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创三甲工作得到沪藏两地多部门的高度重视,也是任重援藏期间的重要任务之一。从“比较破旧,布局也比较凌乱”的老院区,搬迁到设备全新升级的新院区,伴随着消化科的独立,面对着医护人员严重短缺、台账和科室资料基本空白等巨大的挑战,任重作为援藏干部,科室的执行主任,与所有医生护士加班加点,力争完成任务。2017年11月,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同时获得了西藏地区同期参加三甲评审医院中的最高分。任重所在的消化科和内镜中心更是获得了高分,受到医院表彰。
高血压、高眼压、头痛失眠,这些症状伴随了翁书强整整一年的时间,他却认为:“看到当地医护人员在医学道路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就是我的成功,更是我最大的快乐,付出再多也值得。”为了提升科室诊疗规范化管理,针对当地疾病谱中显示的高发病种,翁书强根据优势科目划分类别,在科内成立“慢性肝病”、“胰腺疾病”、“消化道出血”三个临床亚学科,由科室的三名正、副主任分别担任带头人,深入研究,形成科室诊疗特色。找到上海经验与日喀则实际的契合点,让中山模式的经验学习在日喀则生根发芽。
“输血变造血”,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加强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山医院不仅把专家导师“送上去”,也把学员徒弟“带下来”,既“输血”也“造血”,培养当地医疗卫生人才队伍。
陈巍峰刚来到日喀则,就发现医院内镜中心的情况不容乐观:在上海,胃镜和肠镜技术属于消化科医生基本技能,而日喀则人民医院消化科的几位年轻医生对“何为内镜”都没有清晰的概念。为了能够让三位零基础的年轻医生掌握胃镜操作,除了手术演示和手把手教学,陈巍峰制定了“扫盲计划”。三位医生,每人全职在内镜中心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内镜操作强化训练,进而让当地的每个消化科医生都能独立完成自己负责病床病人的内镜检查。
医疗工作的开展往往涉及多学科团队的合作,因此,接力陈巍峰继续援藏的张震,除了通过系统性的带教和学习,还常常互相邀请不同科室开展专题讲座,积极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在交叉学科上取长补短,碰到疑难杂症以及涉及多学科的病例,和本地主任一起参与组织多学科讨论,打破学科间的壁垒,让每位医生都能在各自专长领域之外,汲取到其他学科的精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取长补短”,为本地医生灌输欧洲杯买球官网先进的医学理论和知识。
疫情期间援藏的李锋,在查房过程中带教当地的医生,就患者的病情、异常的化验结果等,结合目前国内外的诊治指南,手把手地教导当地医生如何进行临床思维。经过他的查房指导,消化科多次成功救治了急性肝衰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急性胰腺炎等危重症患者。积极带教当地医生,传授先进的医疗观念和技术,针对高原的常见病、多发病,建立规范诊治流程和相应随访机制,并努力带领出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随着“输血变造血”理念的深入实践,在中山援藏专家们的精心指导下,不仅解决了当地医疗技术上的燃眉之急,更为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培养了一支技术过硬、能够自我提升的医疗队伍,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将在未来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精准对口帮扶,家门口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中山医院“以院包科”援藏,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更通过实地带教、技术培训,为当地医护人员注入新的活力。同时,重点科室的建设与发展,进一步提升了西藏地区的医疗服务能力,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由于当地气候和饮食习惯等原因,消化道疾病,特别是消化道出血性疾病高发,而消化内镜是消化道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方法。援藏期间,胡皓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建成了后藏地区最大的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中心,包括完成了巨大胆总管结石的取石碎石、经十二指肠瘘的插管术、胆胰双支架等复杂ERCP操作。在这项技术的引导下,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科室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以往,检查中一旦发现一些黏膜下病变,我们就只能建议患者去拉萨或者成都进一步检查,现在有了新到的设备和技术,病人就可以留在日喀则检查治疗了,也可以省下很多费用,为日喀则老百姓实实在在解决了问题。”当地一名消化科医生次旺拉姆说。进藏工作后不久,胡健卫便根据援藏新设备,着手开展了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内镜下新技术——超声内镜检查术。自援建以来,中山医院也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开展了多个“第一例”,极大地提升了当地医疗服务水平,为日喀则乃至周边地区的群众带来了健康福祉。
长期以来,中山医院积极响应并深入践行国家健康扶贫战略的各项任务,高度重视援建工作,选派高水平医疗人才,主动担当。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和消化科主任沈锡中,更是通过实际行动,多次亲赴日喀则进行现场指导。通过远程医疗和后方优质资源的支持,旨在建设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帮助推动区域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的跃升,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沪藏情深,砥砺前行。一批批中山医院专家的接力援藏,变输血为造血。一座“高峰”带动一片“高原”。随着中山医院“以院包科”模式的深入实践,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治、内镜下治疗、医教研各方面不断提高,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雪域高原上熠熠生辉。
当前,中山医院的神经病学专家已经接棒,承担起援助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的重任。未来,中山医院也将不断推动医疗援藏工作的深入开展,为西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贡献力量。